美国著名亲子沟通专家,“平和式教养法”创始人劳拉·马卡姆博士说过一句话—育儿要把80%的力气,花在搞好亲子关系上。
“游戏力”育儿理论的创始人科恩博士也一再强调:大部分育儿问题,都是亲子关系中的情感联结没有做好,而亲子联结的好坏,会对孩子未来的学习、生活、成就乃至社交都产生影响。
年糕妈妈更直接地说,育儿的本质应该是维护好一段亲子关系,大白话就是和孩子好好培养感情。
我也一直倡导育儿先育己,言传身教的教育理念。所以看到妈妈的亲子关系金字塔模型时,被触动和吸引。
亲子关系金字塔模型的最底层是生理需求的满足。每一段亲子关系都是从照顾一个宝宝吃喝拉撒开始的,直到他们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
再往上走,是亲子关系的浓度,陪伴不是简单的陪着,是要能关注到孩子认知和情感需求。
这两层解决问题的核心在于:
孩子听谁的话?和他关系好的人。
怎么才能和他关系好?陪他玩儿。陪他做有意思的事情,让他感觉到“和爸爸妈妈在一起,我很开心”,这就是亲子关系的浓度。
我们可能熟悉这样的场景,同样让孩子收拾玩具,妈妈喊得动,外婆或奶奶却喊不动呢?
外婆很辛苦,但是她的时间花在扫地、洗衣、做饭上,他关注的是孩子冷不冷?饿不饿?这就是生理层面的满足,而妈妈做到了第二层,他和孩子的情感联结更紧密。
回忆和孩子相处的过程,当我能接纳他的情绪,看到她们的需求、理解她们的时候,孩子更容易听我的。
其实作为父母,不需要那么大的压力,花大块时间,况且现实经常不允许。每天只要固定的,哪怕10分钟放下手机,全身心地陪伴。
这10分钟就是对亲子关系的投资,给孩子的,是浓度很高的关注和陪伴。
和孩子关系好了,孩子会不会更难管教,是对孩子未来的负责吗?
现在家长关心、焦虑的,其实孩子上什么学校、做什么工作、赚多少钱、怎样才能有一个富足体面的人生?
但是家长殚精竭虑,收效甚微。其实真正的方向是“亲子关系金字塔”第三层:榜样的力量。
孩子从来不太爱听大人的话,但是大人做什么他们就学什么。
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孩子是通过模仿来学习的,孩子会模仿什么人呢?和他关系好的人。
心理学家艾莉森·高普尼克提出:你是什么人,你跟孩子关系怎么样?比对孩子怎么做重要的多。
大部分育儿书都在告诉我们要怎样对待孩子,而其实建立理想的亲子关系,先要解决父母自身的问题。
想让孩子读书,自己先拿起书本。
人是关系的产物,我们一生要面对很多关系。婚姻讲求“门当户对”,朋友讲究“志同道合”,这些关系都是双向的,相互影响的,所有好的关系都能带来一个美妙的副产品—自我的成长,亲子关系也是一样的,想要一个更好的孩子,我们先要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亲子关系金字塔模型”总的来说就是,首先和孩子搞好关系,然后搞好自己。如此良好的亲子关系将推动你抵达金字塔的顶层:养出一个有自驱力的孩子。
欧洲开明专制君主第一人,腓特烈大帝强迫自己每天凌晨四点起床,他命令仆人,在他不愿意起床时,扔一条冷毛巾到他脸上。
NBA球员科比说:“我的成功并不是因为天赋或才能,而是从每天凌晨4点开始的苦练。”
网上流传过王健林每天的日程表,同样从凌晨四点起床健身开始。而李嘉诚更是连续工作了78年,在90岁高龄时才宣布退休。
这些人都是世俗意义上站在金字塔尖的人,他们成功的背后有很多东西。但是我们也看到了一个共同的东西,那就是自驱力。
那个不需要外界的推力自发让自己变得更好的能力。
教育的意义就是成为一个自由的人,这种自由就是能得到去追求自己想要东西的能力。
自驱力才能推动孩子走得更远。
父母的推动养不自驱力,给孩子列再多的清单,都不如孩子自己列一个清单。
孩子不是盆栽,对它们修修剪剪塑造完美。应把它放回自然,给他提供成长的环境就可以了。
自驱力来自哪儿?亲子关系。
在更亲密的关系和更平和的情绪里,孩子从家庭、外界环境中不断学习和探索,从父母身上得到正向的激励,总有一天,他们会做好准备,找到自己人生的意义,他也知道父母将支撑和尊重他的选择。
当孩子长大、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之后,联系我们的纽带,不再是生存依附,不再是血缘关系,不再是责任和恩义,而是家人之间真正的彼此欣赏和尊重。
因为这个信念,我在亲子关系的路上努力修炼,邀请同行人一起,2023更懂孩子,更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