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阅读,难免会遇到一些古古怪怪的书事。
现在图书出版有点泛滥。一位从不互动的朋友圈,应该是位小姑娘,最近群发了几次私信,推销她人生的第一本图书。我本来想回复几句,鼓励一下,但是想到不管你是何种渠道出版的图书,如果要自己为销售操劳,还不如不出,何况是年轻的姑娘.
以前更有人说过一件事,说某新书发布会,作者热心赠书给各位来客,散场后,有人却把赠书留在了会场.如果是有意这样,我觉得那是来客的无礼貌。你不喜欢,可以拒绝的。
我们都渴望进步,都想过点讲究的生活,看书也想看各种世界名著,以为这样才有品味。然而我们却忘记了,自己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我并无远大的理想,什么书都乱翻。但好几次 接触到一些名著,自己是看不懂的。没错,别人津津乐道的东西,我们可能是读了也白读。我们对别人要求高,也要看看自己的承受能力。
为何畅销的图书,大部分都是通俗易懂的,甚至浅白得很,那不是作者不懂得写高深的文字,而是更高明的他们掌握了读者的需求心理,书是写给读者看的,读者看不懂,还会继续买书吗?
自从有了晒书房这一款APP,闲来无事,我也拿起手机到处扫书本的二维码。家里的图书,书店的图书,甚至餐厅里的图书,见到码就扫。因为扫码进了自己的“书库”,可以看到关于这本书的相关信息,比如书评之类的。有次我故意扫了一本盗版书,是街头十元店里卖的,明知盗版而买的书,结果原本是名人传记,二维码扫出来却是养猪速成法,搞笑吧?但如果连二维码都盗用了正版的,还真扫不出真伪,只能是靠肉眼判断了。
某次在餐厅里吃饭,抬头就看到书架上放了些书,随手拿起一本就扫,可是连扫了几次,都是码不对书,明明是蓝色的封面,扫出来的确实连峰的《后水浒》,若说是盗版的吧,都是2002年的图书了,都是中国文联出版的,作者还郑重其事的在书里签了名字留了电话。粗略的翻了翻书,作者各种头衔,文内附录了很多和各界名人的合影,文章很多都是发表过的各种采访,就是把自己一生的文字收录到书中,风格参考人民日报新华日报等风格。作者很谦虚,写到名人,不是谢老,郭老,就是周公,这是他的个人感受,却不理读者是否看得明白,好像他也不需要读者去读,总之,他需要出版一本书。他做到了,不管是自费还是公费。我反复翻阅,在封底发现了一点蛛丝马迹,这是丛书的一本,十几年前的图书,也敢定价30多,但出书的人有没有欺骗这些作者,我是看不出的,照理既然是丛书,二维码为何只显示别人的作品呢?会不会是做图书的人,盗用了他人的书号,蹭了别人的热点呢?我看不懂.要怪就怪晒书房这个APP吧,在盗版盗印面前,照出了妖怪。
我倒是不介意自费出书的,只要自己觉得有需要又有经济能力。现在很多人自费印刷一些博客书,微信书等等,那只是把自己发布的文章打印成册,为自己的人生经历做一个回忆,并不流通,也不会拿出去销售。那些出书往自己脸上贴金的人,还是不明白,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东西,过去了就忘记好了,写了一辈子的虚假文字,怎么好意思还编书留证据,被人看不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