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食,挑食,挑食。闹心的事情说三遍。
孩子的吃饭问题,是多少妈妈和奶奶们的心头大患。
若是一群妈妈聚到一起,首当其中的话题,便是:你家孩子挑食吗?好好吃饭吗?
接下来,各种吐槽,各种经验,各种控诉,轮番登场。
吃饭,这个人类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什么时候变的如此难缠?不禁使人有些不解。
一
以下场景在很多家庭会上演。
一家人围坐一起,眼睛都直勾勾盯着那个小人。
奶奶说:“宝贝,吃点蔬菜,这个有营养。”说着往孩子碗中加了一节蔬菜。
爷爷说:“宝贝,多吃点肉,长的胖胖的。”又往孩子碗里填了一块肉。
接着又是爸爸一块鱼,妈妈让喝汤。
当看到不能奏效时,又会出现各种劝说,各种欺骗,甚至各种威胁,不断升级加码。什么“你再不吃楼上某某就来抢了。”“你现在不吃永远都别说饿。”,甚至“你再不吃就不爱你了、不管你了”,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多数劝说是毫无用处的。很多时候的结果是孩子烦了,干脆不吃,选择用脚投票,直接离开餐桌去玩了。还可能委屈哭闹,大发脾气。家里弄的鸡飞狗跳,一地鸡毛。
于是全家陷入了更大的焦虑和苦恼,还可能引发家庭成员彼此的非议与指责。
而想想孩子在这个过程中的处境与感受,该是多么的孤独和压抑,他吃的哪里是饭,那是烦扰,是寂寞,是碾压。
孩子仅仅是不想吃饭而已。作为一个已经具备一定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而言,这样一点点的权利和自由,却被各种爱的名义予以扼杀。
换位思考。即使是一个成年人,在饭桌上被大家轮番劝说吃这吃那,即使这劝说饱含深情与爱意,也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对于实在吃不下的食物,除了报之以礼貌的拒绝外,也别无他法了。
又何况是一个心智尚不成熟的孩子。
二
人人生而不同。这个不同,不光是颜值、智商、性格。胃口和食欲是其中重要的一个体现。
就像《水浒传》里的鲁智深,《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完全不能比好嘛。
有的孩子天生是吃货,无吃不欢。有的孩子生来嘴刁,吃啥不香。这是再也正常不过的现象。
家长想通过让孩子多吃而拥有健康的体魄,承载了父母的一片苦心,无可厚非。但在吃饭过程中试图以言语说服孩子多吃、一厢情愿地给孩子夹菜的做法,却是很不可取的。这种行为忽略对孩子起码的尊重,没有考虑孩子客观上的需求,而是以爱的名义将自己的欲望强行架在孩子身上。对孩子来说,既不公平,也不利于健康。
任何人都不喜欢被强迫、被威胁。对孩子来说,反抗和拒绝更是人最本能的反映。
任何爱的表达,都应该在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之上,哪怕对方只是一个小小的孩子。不尊重的爱的给予,即使是一片真情,无私付出,对接受方来说,却是无形的压力,甚至是痛苦,很难做出施与方期待的回应。这又会引发施与方的不解与委屈,最终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与矛盾。
三
孩子的吃饭问题切实事关重大。作为父母,再重视也不为过。但是要首先放弃劝说引导这种最容易实施却也最无效的方法。
首先,要实事求是地承认人与生俱来的体质差异和味蕾偏好。作为成人又有几个人是对所有食物一视同仁呢?建立这样一种理念,接纳真实的不同,会稀释掉很多的焦虑。
其次,努力提高家庭的餐饮水平,以饭菜的色香味俱全,荤素的合理搭配去吸引孩子,让他在无形之中主动就范。
再次,营造愉快轻松的用餐氛围。饭间,不要在孩子耳边喋喋不休,更不要轮番为孩子夹菜,将吃饭的自主权完全交给孩子。
最后,抽出时间引导孩子多运动。把刷微信、看视频的时间挤出来带着孩子多奔跑、多运动,增加活动量,加速孩子的新陈代谢,自然能增加孩子身体对能量和食物的需求。
每一份心意,都渴望被接受;但每一个个体,更应该被尊重。特别是对一个纯真的孩子。与所有父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