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如果不减中考和高考的难度,淘汰率居高不下,那对于成绩中下等的孩子来说,就是场灾难。
大家都喜欢回忆过去的教育,那时,轻松自由,放学就是放学,放假就是放假。但,别忘了,那时的中考升学率怎么样,高考能考去正儿八经的大学人数有多少。那时的教育,真的筛选出了爱学习,会学习,聪明又努力的孩子,很多家境不好的农村孩子,凭着努力和聪明,进入城市,成为中产。
正因如此,那些受益者才看到了教育的巨大回报,对家庭而言,是长期投资。如今的减负,如果最后实现不了家庭的阶层流动,甚至还跌落,未来,同样一批今天狂欢的人,依然会不满意。
教育从来不是轻松美好的事,回顾自己的求学路,早上五点半起床,跑步半小时,早读到七点,晚间还要晚自习到九点半。日复一日,当年也很枯燥,偷偷看小说,杂志,但还是感谢那样漫长的时光,终于可以对未来有选择,也享受到了应试教育的好处。
它虽然枯燥单调乏味,但磨练了意志,积累了才华,丰富了人生,现在的任何苦都比不上从前。人们总爱抨击应试,宣扬应用。殊不知,应试都能获胜的人,又怎会在应用上落败?智力体力耐力毅力上,全面获胜的人,怎会在日后的生活里,战胜不了困难和自己?
一方面,素质教育的成果衡量标准太模糊。拿考试来说,分数排名可以直观地衡量教育的投入产出效果,但素质教育的成果至今没有一个完全被大众接受、简单易操作的标准。校外搞素质教育尚且有少量家长坚持,校内搞素质教育则是一片反对浪潮。现实生活中,最不缺少的就是素质教育低头、应试教育胜利的人间真实。
即便是在素质教育喊得最响的一二线城市,也不乏南京一中这种因为搞素质教育,被家长狂批:“耽误成绩,校长下课”的案例。就连一向以“不卷”著称的广东,今年也引进了衡水模式。
“今天你闹着减负,明天升学考试会为了你而降低难度吗?还是高考会因为看你快乐而特招你?”家长们的激动里隐藏着担忧和害怕。
未来的升学与竞争压力就摆在那里,减负呼声越高,学生负担却“越减越重”;课堂学习内容减少却导致了学习内容和考试内容难度差距越来越大。学校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面前左右为难。甚至为了避免孩子变成“学渣”,有家长甚至向有关部门投诉了减负的相关政策。
当囚徒困境成为了共识,个人的理性导致了集体的非理性,最终所有人落入最差结局中,大家都搞应试教育,重回同一“起跑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