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泉》 书籍作者简介
安・兰德(1905-1982),俄裔美国右翼作家、哲学家。 青年时代从苏联流亡美国,以其小说和哲学闻名于世。小说《源泉》1943年出版后立即成为畅销书,并为她赢得了巨大的声誉。安・兰德崇理性,认为人的最高美德便是理性;她不顾传统舆论的偏见,力倡个人主义,认为不能使个人利益得到最大伸张的社会,就不是理想社会。她的客观主义哲学处20世纪50年代起风靡美国校园,影响了几代美国人,她本人也成为美国青年崇拜的偶像。安・兰德一生著述百余种,根据她的生平拍摄的记录片和故事片曾获奥斯卡奖。
文|俞平
严格意义上来说,《源泉》不是一般的文学作品,它是典型的哲理小说,即借用小说的形式传递思想。《源泉》一书主要宣扬的是美国独立精神和个人主义的重要性,通篇从不同角度论证坚持自我的可贵。它以五个主要人物的事业发展、命运起伏为线索,最后以霍华德·洛克为自己辩护的精彩故事收尾。
今天,终于把美国作家安·兰德的《源泉》读完了。从暑假到寒假,从夏季到秋季到冬季再到春季,跨越了四个季节,二百一十九个日日夜夜,终于阅读完毕,真心不容易,为自己最终没有放弃点个赞。
五个主要人物,分别代表着五种不同类型的人。
霍华德·洛克,本书的灵魂人物,也是作者要表达的“青年志气” 最典型的代表。他坚定独立,富有创造,向往自由。他不为权威地位所折服,不向生活磨难所妥协。无论是在大学被学校开除,还是在工作中遭到别人的诋毁,他从不据理力争。他富有才华,坚持建筑设计的原则。只要接了设计方案,就一概不允许别人擅自修改自己的设计。哪怕大众不能接受,不能认同,他依然我行我素。以至于在一次政府住宅的兴建中,洛克与彼得·吉丁达成协议——完全按照他的设计来建造。由于公众反对,这一协议被政府机构推翻,而这两位建筑师没有办法诉诸法律——因为他们无权控告政府。由于洛克不甘忍受自己的设计被任意修改,便抗起炸药包把建到一半的大楼炸成了一堆瓦砾。在法庭上,他孤军奋战,为自己的原创行为进行长达十页的自我辩护:“创造是自己的私事,是天赋的权利,维护创造也是同等的天赋个人的权利。”最终,洛克自辩成功而被无罪释放。历经磨难,他最爱的姑娘多米尼克也跟他走在了一起。
彼得·吉丁,趋炎附势,没有自己思想。靠着抄袭和剽窃获得学位,又靠弄虚作假投机取巧排挤同事获得名利的人。他自私,狭隘,不择手段,一直把洛克当作最大的敌人,并想方设法致洛克于死地。这样的人,没有真才实学,终究不能长久在建筑业顺风顺水混下去,最后以落魄的结局收场。
埃斯沃斯·托黑,《纽约旗帜报》的建筑评论家,同时也是一名天生的演讲家,具有蛊惑人心的语言魔力,善于洞察人心,能用三寸不烂之舌捧起一个人,比如彼得·吉丁;也能用自己的语言毁灭一个人,比如霍华德·洛克。他深藏不露,看上去博学、和善、睿智,但似乎又有些道貌岸然。他有野心,向往权力,在华纳德为洛克据理力争时,他视图吞并《纽约旗帜报》。
盖尔·华纳德,《纽约旗帜报》的总裁,不可一世的商业巨头。他用自己讨厌的手段创造了财富和地位。他做事有原则,却也容易向现实妥协。他拥有名利,内心却孤独落寞。直到他遇到了洛克和多米尼克,洛克让他看到了另一个自己。在洛克炸毁科特兰德家园接受审判时,他决定帮助洛克,哪怕一无所有也要为洛克奋力一博。但在受到各大股东的威胁时,他最终选择了放弃,选择了他的《纽约旗帜报》。从他放弃的那一刻,多米尼克便不再属于他,是他把多米尼克推向了洛克。
多米尼克·弗兰肯,本书主要人物唯一的女性,《纽约旗帜报》建筑评论家,父亲弗兰肯是纽约著名建筑事务所创始人。虽然本书没有她独立的章节,却是不可或缺的一个人物。她美丽高贵、独立叛逆,是现代人眼中的白富美,亦是洛克的灵魂伴侣。她向往自由独立,敢于挑战权威,我行我素,但所作所为又让人费解。比如她明明深爱洛克,却在公开言论上处处针对洛克,又嫁给自己最讨厌的一类人——彼得·吉丁。后来彼得·吉丁为了名利,把妻子多米尼克作为交换,送给华纳德。历经种种,最终多米尼克和自己最爱的洛克走在一起。
现实社会中,大部分芸芸众生都是彼得·吉丁,平凡庸俗,为了生存到处奔波,虽然不像他那么自私、不择手段,但容易附和别人,说话做事迎合大众口味,这也是普遍人的一种心理;小部分人是托黑,深藏不露,沉稳庄重,懂得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生存,凸显自我,拥有一定地位和财富;华纳德是成功人士的代表,尽管内心坚持原则,在名利面前也会妥协;而洛克,在现实生活中少之又少,别人的诋毁,他不嫉妒不生气,威胁到基本生存也绝不妥协,这在现实生活中太难太难了。我想作者就是通过这样一个理想人物的塑造,向人们传递——只有坚持自我,生命源泉才能流淌不竭。 了解书籍更多内容详情,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