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只大手猛地拽住我,把我拉到那幅《雪竹图》前,说,前年正月十五,下了一场雪,我下楼扫雪,雪还在下,有风吹过,我一看不光竹子上没雪,树枝上也是,只有很粗的主干上有点,小树枝子在风中来回摇动,挂不住雪。古人画的雪实际上是雾雪,雨雪,才上来是点小雨,湿湿的,然后是雪,雪才粘到上头,那种情况下竹子上才会有雪。在北方,气候干冷,通常情况下竹叶和竹枝末端是站不住雪的。画雪竹时动辄上下是雪,是违背自然的。借着这个印象,我回家把纸一铺,一气就画了八幅《雪竹图》,像要从纸上立起来,很鲜活。
在中国琉璃内画张展馆,张广忠先生并没有先谈他的内画,而是和我拉起了国画。
张广忠先生
张广忠画雪景,曾受李左泉影响。六十年初,张广忠还上初中,市政协拿出一部分藏画,在淄博工人文化宫举办了一个收藏展,作品有松年、俞剑华、李左泉的等等好多。李左泉两幅,一幅雪景,一幅群燕柳树,张广忠印象深刻,从此喜欢了画雪景。他曾借来李左泉的雪景临摹,初次画雪景,天空烘染得不匀,笔触一道一道的。灵机一动,就蘸上点粉弹弹,算是飞雪,作品去参加展览,李左泉先生看了,一个小孩学他的画,心里挺恣,就说过来过来,张广忠喊着李大爷,赶忙跑过来。李左泉说,下雪的时候你出去看看不?张广忠说下雪出去看啥,快冷快冷的?下雪你不去看看?我和你说,你这画有毛病。张广忠支棱起耳朵听。你近景远景有四层,层层都交待得那么清楚,还弹上飞雪了。下着雪,你去看看,光看见眼前这一小块,远一点的地方就不清了,你能看见远处的山了?你去试试能看见了不,绝对看不见!下雪你就根本没去看看啥样!
张广忠国画作品《雪竹图》
当时,张广忠还是一个小孩,的确不懂,连忙解释,李大爷,我弹上飞雪是底子没烘匀啊,想遮一遮。李大爷的画虽然也有笔触但很匀和。李左泉说,纸你打湿了吗?还得打湿?你不打湿能烘匀了?你得使块毛巾,蘸水别拧得太干,在要烘的地方摁摁,叫它潮乎乎的,再烘烘试试。又说,不光下雪你出去,下雨也得出去,去看看一个啥样,再回来画,画雨画雪,清楚的只有近景、次近景,稍远点的模糊。你画的这种雪景只能是下完了雪晴天以后的,下雨也是。大雨啥样,小雨啥样,毛毛雨和大雨又有不同,“蒙蒙小雨来天际,云与青山淡不分。”张广忠由是感叹,李左泉先生的画之所以好,是从生活里来的。
1983年冬与李克昌进山写生
从此,张广忠每逢下雪都有上山观雪的习惯。前些年,他们还恪守“飞雪令”,几个内画艺人第一场大雪就上山,雪还下着,穿上高筒靴,背上写生夹,灌上点酒精,带着火锅、木炭、胡椒、盐,从大街买上松肉、肉丸子、皮肚、豆腐、玉兰片、白菜,蹚雪上山。画够了,摩挲出一个塑料袋铺在雪上,把写生夹压上,围炉而坐,开始喝酒,木炭使没了,倒上点高度酒,火锅照咕嘟,酒照喝不误。
张广忠与李克昌、文向君、王继泉、吴建柱在凤凰山碧霞元君行宫山门外写生、畅饮。 吴建柱/摄影
二
“说白了,内画就是在壶里、瓶里画国画。”我相信,能这么定义内画艺术的,也就是鲁派传人有这口气。张广忠认为,从理论到技法,国画与内画是一样的,只不过一个在纸上,一个在瓶上。在纸上画好掌握,往瓶里画受瓶口限制得去找角度行笔,难就难在这里。其实用笔用墨,特别是工笔画,重彩,和在外头画是一样的。若说有区分,纸上的画是一层一层往上压,覆盖,压完了以后人们看到的是最后一层,底色是看不见的。内画则相反,人们观赏内画,首先看到的是底色,覆盖上去的并看不见,所以内画历来强调底色干净,人们判断一个学员是不是把内画出手(好手),就看底色是干是净。底色一旦不干净,画面一定是脏的。这是内画的第一要素,干净明快,才招人喜欢。微型艺术就那么一点个头,手里把玩,要求的标准势必苛刻。工艺品,工在前头。为啥在壶里画泼墨大写意不行?人们不买不要,要上价的是功夫,一个大荷叶一滩墨,人家拿在手里看啥?小东西要看精细程度,看的是用功,细腻。大写意很少在烟壶里出现,也不好表现。大写意表达的是画家的瞬间情绪,激情勃发,酣畅淋漓,这种情绪在方寸大小的瓶子里细抠,怎么也抠不出来,激情在内画创作中只能转化为他的另一端——理性的形式存在。
三
所有的写生都是为山水画打基础,张广忠最尽兴的一次写生是去都江堰。
那时候是“文革”,写生要避游山玩水之嫌,他们的申请报告是去都江堰。“文革”时“批林批孔”,儒家身败名裂,吃香的是法家,李冰是水利专家,属于法家,都江堰又是名闻中外的水利工程,造就了水旱从人、富庶千里的“天府之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今人亦耳熟能详。那一次出去待了四十多天。沿途逗留西岳华山、龙门石窟,还有四川境内诸景点,出长江三峡,游江西庐山而归。华山的旅馆被红卫兵烧毁,只能留宿西峰气象站,一听是山东来客,人家特别热情,收下粮票,卖给几个馍馍,给了两床被子,五个人睡一条炕,铺一床,盖一床,不觉着寒碜,还很乐呵。那一年,文静出生,要不是文向君惦记家里孕妇,急着打道回府,他们还有去桂林的打谱。
在博山陶瓷、琉璃艺术界,这是第一个外出写生、采风的团体。这是沾了于希宁、张彦青、刘鲁生这些艺术家的光。他们来美琉、美陶、博陶体验生活。在美琉参观,赵西平书记思想开明,不像某人谁(有的人),画家们要求出去写生,还写生,厂门口这棵老桐树你先给我画画!
事实上,中国山水画的突破早就已经开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当中国山水画停滞在“现代人物加唐宋山水”时,傅抱石率江苏画家进行了二万三千里旅行写生。他们走近大自然,走进新生活,边走边画,面貌为之一新。
于希宁来“美琉”,厂里开了一个座谈会,于希宁说,内画的画面陈旧了,得出去走走看看,体验体验生活,第一个报告成行了黄山,第二个报告去了都江堰。画家们写生回来,都要在文化馆办个展览,便轰动一段时间。很多画家就没见过大山大水,一些老艺人更没有去过远处,顶多去过泰山,李庆章先生就拿去张广忠的写生画稿仔细临摹,画了好多画。那些画稿大多以嘉陵江为题材。北碚有个玻璃厂,厂里要他们顺便去看看,他们从重庆往上走,逆嘉陵江而上,沿途写生,两岸风光、江边山城,一一入画,北方根本看不到。
从那个时候,内画家们由传统山水,接触到现代山水,笔下有了宋文治的墨趣。当年傅抱石也画过嘉陵江,也画过北碚。张广忠又对傅抱石感兴趣。到了八十年代,又大量涉猎李可染。但李可染的东西入鼻烟壶不宜,忒黑。张广忠记得画过一个李可染风格的山城,厂领导接着就给丢了出来,还江山多娇,江山多黑好不好?这才知道内画壶里头不能肆意着墨。李可染的风格是版画式的,追求强烈对比,看着很黑但是很亮,在内画壶里头不好表现。
张广忠国画作品
写生给山水画带来了改观,注入了活力,花鸟要差得多,宋代的牡丹花现在还是那个开法,没有改变,大山大水则截然不同。大量的写生体验和在家里悟,两码事。像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身临其境,方知道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视觉冲击,大诗人李白的惊诧与错愕在一千年之后蓦然再现。长江三峡,那时候没有机器轮船,咋能千里江陵一日还?到了现场,才知道早发白帝城以后,晚上即出三峡,顺水而下,水至夔门峡口,一二十公里宽的江面收窄为一公里,落差陡然加大,流速骤然变快,可不就是千里江陵一日还。三峡水泡茶也有玄妙,宋时苏轼被贬黄州,王安石要他回眉州老家时顺便带一瓮长江中峡的江水,以按太医要求泡阳羡茶治病。那日苏轼送家眷返回眉山,顺流而下,车马劳顿,在船上迷糊过去,一觉醒来,早已过了巫峡,已在西陵峡位置,慌忙拜托船家返回取水,船家说,三峡相连,水如瀑布,船如箭发。顺水行船一日千里,逆水行船,一日行几里,堪比登天。苏轼心想,中峡、下峡都是峡,江水还有两样?王安石也太老朽,遂差船家取上江水一瓮,经黄州入京城去见王安石。王安石遂泡阳羡茶待客,取一撮阳羡茶入盅,煮开江水倒入盅内,许久才有茶色,王安石问这水取自哪里?苏轼答巫峡。王安石说你说瞎话了,分明是下峡之水。苏轼见瞒不过,赶紧赔不是,都怨我迷糊了一阵,船已过了巫峡,我让船家回返,船家说中峡、下峡都是水,没有区别,这才取来西陵峡水,老太师明察!王安石说,上峡水急,下峡则缓,惟有中峡缓急适中。太医医理精妙,深知我的病情,所以让用中峡水泡茶喝。三峡水烹阳羡茶,上峡味酽,下峡味寡,中峡浓淡相宜。你看这盅内半晌才见茶色,便知道你这是下峡之水。”可见古人多么注重观察体验。茶事如此,艺事焉能例外?
四
中国内画最早用的是竹笔,局限性很大,老艺人薛京万改竹笔为毛笔,推广到北京以至全国,这是鲁派对中国内画的最大贡献。毛笔能挥洒自如,毛笔内画脱开了民间的匠气,尤其鲁派内画以国画为基础,匠气淡,看着干净。鲁派率先使用毛笔以后,北京还在用竹笔。李克昌、文向君、薛希湘到北京去,看到他们还在用竹笔,李克昌当场绑了一支毛笔,给了刘守本,你看见了吗?这么使。
从竹笔到毛笔适应起来得有一个过程。竹笔可以拿起来就画,一摁,就到瓶壁,毛笔不行,毛笔有尖,软,笔尖触到瓶壁没有感觉,不是画不上就是污成一片,要经过很长时间的体会,寻找和形成感觉。之后,北京又派了两位叶仲三的弟子来“美琉”学习毛笔使用,待了三个月,基本掌握起来,慢慢普及开来。只是制作毛笔的方法有所不同。鲁派是把竹子削尖了弯个钩,想绑大的绑大的,想绑小的绑小的,衡水是用铁杆,好处是笔杆曲度可自如,笔尖使一个箍子,把毛毫箍住,镶上。
薛京万发明内画毛笔也非偶然。应轻工进出口公司要求,解决画面牢固度问题(可能要满足外商用鼻烟壶装水质香料需要),曾经一度研究改用陶瓷颜料绘制内画,烤制以后不再掉色。陶瓷颜料颗粒粗,竹笔蘸不上,无法着色,老艺人就想竹尖上绑上毛,不就好蘸了?内画(羊毫)毛笔由此诞生,若是没有内画烤彩,也不会催生内画毛笔。后来,不再使用陶瓷烤彩了,毛笔却延续下来。
不像李克昌、吴建柱,张广忠就没有使用过竹笔,用的都是毛笔。“美琉”定期给内画艺人发笔,一支羊毫一支狼毫,各人都舍不得绑内画毛笔,留着纸上画画使,王孝诚用狼毫小书画笔绑了一支内画笔,跟张广忠说还挺好使,狼毫勾线,羊毫填色。绑笔大有学问,会绑的一支毛笔能绑七八支,不会的只绑四五支。首先选好竹签,把前头削尖,一支毛笔,蘸水弄湿,把水滤掉,用手指捻出一绺,捋成一支小笔,拿细线从半腰系住,系结实,用剪刀齐齐铰下,把削好的竹签头插进毛笔底部,最后把线绳缠好系牢,滴上几滴蜡泪,把线绳保护起来,一支内画毛笔就绑成了。笔尖上的须毛要特别收拾,割少了拖泥带水,割狠了笔尖发秃,都不好使。绑到恰到好处,笔尖探入瓶口,透过瓶壁看,很容易找着感觉,一触一个准,笔画不会粗了细了。说内画是心画,微妙处就在这里。有了这感觉,就说明一个人会画了,剩下的就看瓶子以外的绘画基础,纸上多少本事,壶里就有多少本事。抓形是一样的,只不过大小不一,一个舒放,一个拿捏。张广忠利用这一重要区别来休养自己,画一气内画,凝心聚力,不免紧张,便转过身去,在纸上写意,让神情松弛,胸臆尽抒,顿时身心两泰。纵观天下内画,举凡纸上功夫深厚,壶中往往精彩,纸上从不下功夫,终是脱不开比着葫芦画瓢,有人成为艺术家,有人成了匠人,藉以挣钱糊口,这似乎就是内画艺术的铁律,由此可见,鲁派内画的主流地位,是在纸上便决定了的。
五
父亲干鞋帽缝纫,母亲在鞋帽上绣花,从小给了张广忠、张广庆以绘画启蒙。很小,他哥俩就在石膏上刻模子印制小画片,比如烟卷包装里的画片,为了让顾客凑齐水浒一百零八将,刻印很多水浒人物促销,这是母亲对他们的影响。张广忠在中学时即开始拜陈百鸣为师画国画,经常参加市区美展,李左泉、张雪村也在活动中露面。1964年“美琉”内画组招人,19岁的张广忠还干着壮工,给泥瓦匠当小工,张雪村先生到张广忠家里去,说,跟我去琉璃厂看看,学内画多好!父亲说,你看家里都吃不饱,不如去粮局卖粮食,可以买到一点落地粮。粮食按定量供应,但粮局职工有此便利,买点落地粮回来洗洗摊两个煎饼添上打饥困。正好粮局也在招人,你去粮局吧!张广忠去粮局报了名,竟被拒之门外。理由是不要初中生只要高小生。粮局说,俺招的工人,不要一大些文化,会看磅就行。“美琉”招工还剩最后一天,张广庆跟哥哥说,哥你去“美琉”吧!粮局又不要你。跟工地上请了一会假,张广忠就去了“美琉”。厂里说,虽说咱们认识,咱也得走个程序,画两张画吧!画了一张山水小写意,一张齐白石的虾,画得很快,没耽误回去干壮工。第二天,通知来了,来“美琉”上班。张雪村动员了一番以后,也领着张广庆去了“美琉”老艺人薛京万家里,画了两张画,一张虎,一张白头翁,也进了“美琉”,没让进内画组,进了铺丝,丁耀东老先生在画铺丝画,张广庆管着设计刻花瓶图案,设计好图案,用透明纸描下来,然后粘板,打花,刻制。张广庆一边做着设计,一边惦记着内画,最后以画内画兼着设计刻花瓶图案为承诺被允许调入内画组,进内画组的时候张广忠已经完成学徒转为正式工人。内画学员里面唯有张广忠一个人当年转正。原因是有国画基础,比不画国画的学员上手快,只要掌握了用笔技巧,三个月就已入门,提前转正。这么进的内画,一干竟是一辈子,到底,张广忠就没离开过内画组。
六
张广忠对非遗有朴素的理解。非遗是啥?是为了保护。这个东西多了就不需要保护了,就因为内画从业人员少,趋势不是发展而是萎缩,一个东西濒临灭绝的时候国家就要保护。保护不是目的,是通过保护去创新发展。发展才是目的,传统的东西不能丢失,还要世世代代延续下去。非物质,要的是你这个技法,不是你这个瓶子。古建筑方法也是,钢筋水泥到处是,木制斗拱就亟待保护,不然就没有了。非遗项目砸给我,我的儿子张鹏、儿媳文静,还有孙子就得学,传下去,不然就说不过去。别人说不干就能不干,咱不行,咱这一代叫它消失了,咱就是罪人。特别是代表性传承人,有别无选择的传承责任。
张广忠内画作品
国家为推动非遗保护,非遗产品每年举办好几次展览,各个层面都有。2010年世博会举办了二十六个非遗项目展,2011年从中选取六个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参展,张广忠作为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与世界非遗项目泰山皮影(“十不闲”技法)传承人范正安同台表演。2013年张鹏则参加了在埃及举办的中国八个非遗项目展,其中也有泰山皮影。
2007年,父子俩云台山写生
人们最初接触非遗,并没有形成足够认识。2007年,张广忠、张广庆、王习三等在北京开会,轻工部一位处长说,张老师,你们回去得申请非遗啊!张广庆问啥叫非遗?处长说了一通,民间面人、泥人等等,大家想,内画艺术多高超,咋能和哆泥巴的在一起,不捣鼓!那时真不懂啊!世博会的时候,鲁派内画虽未正式列入非遗项目,也在邀请参展之列,连夜布展,一个省接着一个省,江西省下午四点撤出来,山东省顶上去,一直干到凌晨一点,热得受不了坐下来凉快,省里的布展组织者问张广忠,张老师你看这个前言行不行?张广忠说行啊,语言简练,高度概括,也挺有艺术性,这个的文笔还不孬来!你看着好啊?我看着好!这个样领导还净意见。张广忠说是你写的?我写的。张广忠顺口就问,这个非遗是啥意思?那人问,你为啥不报非遗?回去赶快和中国鼻烟壶专业委员会商量商量,写个材料。北京、河北都报了就咱山东没报,你们只要报我就批。
回到淄博,张广忠就通报了张广庆,经过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鲁派内画从市非遗到省非遗,张广忠、张广庆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七
当张广忠成为鲁派内画代表性传承人的时候,他的儿子张鹏、儿媳文静早已做好了所有的准备。毫无疑问,张鹏、文静的儿子山艺在读,马上毕业,自然也是鲁派内画传承人。
张鹏先生
文静女士
张鹏的内画直接受父母熏陶,从记事起就看着父亲、母亲画画,在家里看画国画,在厂里看画内画。张广忠坦言张鹏比自己更有“坐马纹”(指专注力),自己往往不受约束,作品也大多随性而为,不肯违逆自己的脾性。再大的画幅,六尺八尺,也得当天画完,第二天再画,已经是再一次创作,变了,不想重复,不能重复。一气呵成有种贯穿,隔了一宿,构思变成了过去。李苦禅、潘天寿一定是大胆落笔、细心收拾,第二天至多就是收拾收拾。求的就是一种精神,似与不似,这与画工笔截然不同,更不是西方的油画。因为能坐得住,张鹏的宫殿界画已经具备相当的水准。
张鹏内画作品《宫殿图》
张鹏内画作品
张鹏时常抱怨当下学内画的太少,年轻人不喜欢内画。他与文静尽其所能推进鲁派内画的普及,在山工艺陶瓷学院开设内画课,一个班20多个孩子,共两个班,40多个,大多数不感兴趣,去年只有一两个小孩在微信群里偶尔联系老师,请教问题,越来学得越少,为啥?感觉太难。内画课上最多学学基础,知道咋画,除非特别用功的能在里头画点小东西,一般就是了解一下。山艺的学生还算是有美术功底的,最起码有素描功底、水粉功底,国画功底可能稍弱点,画着挺吃力。内画成熟期晚,年轻人又不热爱,遑论痴迷?从国家角度,想要真正发展内画,要有一定扶持资金。一个新手,拿出一两年时间学习,没有任何收入,无法生存。想要传承好它,必须有前期投入,有一个生存保障,让他静下心来学习。为啥还是家传比较多?小孩从小了解这个东西,成天看,耳濡目染,有意无意可学着画,慢慢坐得住画下去。
祖孙内画传人
张鹏从小在美术琉璃厂长大,对内画太了解了,小学,初中,吃饭都在厂里,家里不做饭,就在内画组吃饭,晚上吃完饭,父母都加班,继续画,赶任务,张鹏写完作业就坐在跟前看,一桌子内花壶,拿在手里把玩,父母画完的瓶子,一篮子一篮子的,美琉内画壶卖得好,走外贸,超额完成会挣到不少奖金,跟随父母加班加点的过程中,他也会拿起画笔,在内画壶上涂抹一气。在不知不觉当中,完成了与内画的情感连接。
初中毕业,张鹏正式进入“美琉”内画组,不够就业年龄,待业学徒,学习内画。学得很快,三个月就能画普通产品。学到一年多时间,叔叔张广庆到了淄川工艺美术研究所,成立了内画组,把张鹏喊到了淄川,准备在那里就业。还是不够年龄,也是待了一年业,到了年龄正式就业进入淄川工艺美术研究所。
张鹏内画作品《渔归图》
就业之前,见教于所有鲁派内画大师,李克昌,文向君,吴建柱,陈东舜,父亲张广忠,母亲孙凤琴、叔叔张广庆。画完一件作品,拿着找大师们看看,都给点拨点拨,当时张鹏受父亲影响,画山水多。大师们不忙了,也好四下转转,就到张鹏桌子前看看,说说。画腻了一个画面,喜欢画点啥,他会找大师们再给画个样子,回来再比着临摹。李克昌、文向君、吴建柱等画在小画册上的范画,还都保留着。在“美琉”待业无指标要求,由着性子画,直到满意,也没有工资。在淄川工艺美术研究所也是待业,但已经完全可以承担任务,与正式员工一样,开始有工资发放。
张鹏的内画题材也由山水兼画人物、动物、花鸟,受李克昌《洛阳兴殿图》《观潮图》影响,画些界画(亭台楼阁)。界画对线条要求特别高,在宣纸上画,有时会借助格尺,才能横平竖直,在壶中作画只能挺住手腕,把每一根线条拉直,一根线条失败往往前功尽弃。就张鹏个人体会,界画是内画里最难的题材,比人物还要难,当然人物群像也不容易,比如《水浒》一百单八将,场面宏大的界画是最难画的。内画四大流派,就是鲁派擅长画大场面,而且画的最多。京派、冀派不画这种,后来才有所变化。像父亲、叔叔同辈、同龄的那些京派、冀派内画家,从来不画大场面的东西,王习三先生可能画过“百子图”,算是场面比较大的。鲁派大师们几乎人人都有大场面作品,如“百美图”“一百零八将”“五百罗汉”“洛阳兴殿图”“洛神赋”,都是大场面,八九十年代是鲁派内画引流潮流,树立内画艺术标杆。说全国内画看博山,绝非夸张。第一,没有人超越。环境使然。张鹏父辈那一代,依托博山美术琉璃厂,从业人员多,氛围也好,你争我赶,你创作一个“一百零八将”,我就创作个“五百罗汉”,环境造就了一大批艺术高超的内画艺术家,现在则没有那个环境。谁还兴下了班晚上再回厂里加班?搞创作?那个年代就是以厂为家,除了睡觉在家,吃了早饭在厂里,吃了午饭在厂里,吃了晚饭还在厂里。八十年代是鲁派“黄金十年”。他们那帮师兄弟,都是相互帮衬、你追我赶,一人进步,他人便暗下决心,不甘落后。所谓氛围好,一是在内画艺术大师周围形成了五六十人的内画艺人团队,加上为内画配套的上下游辅助人员,这个专业团队的规模超过了上百人。二是厂里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创作条件,比如每年组织内画艺人两次赴外写生,搜尽奇峰打草稿,自有神韵在笔下。
文静的内画更有一番气象,她全盘承袭了父亲文向君的纸上功夫和壶中技艺,尤以金鱼为最,把父亲最得心应手的金鱼题材发挥到出神入化的程度。从小学开始,文静受父亲的引领,在工笔花卉、葡萄等题材上的涂抹已经有模有样,后来又倾倒于父亲仕女、观音绘画中线条的精准,经过数年苦恋,终于练就了寓柔婉于刚劲之中的线条童子功。之后又喜欢上了父亲的金鱼,父亲没有让文静信马由缰,而是继续磨炼她童子、仕女、人物的精确表达,直到有一天,父亲看到文静的笔触逐渐减少了圆滑,多了几分生涩的时候,说,你可以专心画你的金鱼了!这个时间节点正是1997年,宣示着她内画题材、风格的基本形成。
文向君内画作品
在淄川工艺美术研究所用功十年,研究所由吃财政转为自收自支以后,旋即破产,李梓源成立了艺术中心,张广庆成立了内画院,文向君受博山区政府邀约从淄川回到博山,结婚不久的张鹏、文静夫妇随之返回博山,进入新组建的博山陶琉艺术研究院。
八
其后,张鹏、文静经历了一次短暂的“逃离”——从内画艺术的情景里逃离出来,经营了十年的快餐饭店,经营“双眼皮饺子”(博山水饺)。这个“逃离”是内画市场低迷的逼迫,是一种生存的尴尬,讽刺意味强烈的是煮水饺果然比画内画挣钱,三个月竟然可以全部收回投资,接下来的时间就是收钱、数钱。这种痛快愈甚,内心的痛楚越深,说到底,张鹏、文静是为中国内画而生、为鲁派内画而生的。这种“逃离”也就注定以最终“回归”为唯一目的和路径。
有了钱和资本,却不是为了消遣,而是为了延续内画的薪火。果然,中国鲁派内画保护单位,落在了张广忠先生身上,父亲对张鹏说,成了保护单位,内画不再是我的事,也不再是张家的事、博山的事,而是国家的事,没有退路了,就得传承下去,是时候回来了。他们俩双双回归。成了保护单位,得有个展馆,就有了“内画张艺术馆”。2016年7月,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日用玻璃协会授予中国玻璃(琉璃)艺术大师、中国内画艺术大师张广忠“中国琉璃内画张”,继而,张鹏申报“套料内画鼻烟壶”、文静申报“内画项珠”“多彩琉璃内画瓶”为市级非遗保护项目,作为国家级、省级非遗的衍生保护项目。实话实说,这个保护还是局限于个人和家族的情结、情怀,力度远远不够,没有更大的投入和机制性推动,内画发展仍举步维艰,尽管在目前条件下,政府职能部门对传统技艺的支持已经付出了巨大努力,比如淄博市陶琉轻纺发展中心(今淄博市传统产业发展中心)将张广忠领衔的“内画张艺术商行”评定为2020年度淄博市“陶瓷、琉璃大师工作室”,给予一次性资金支持。
“黄金十年”虽然已成过去,但那个艺术创作一度繁荣的气息在张鹏的内心始终没有退去,心无旁骛、潜心创作早已成为他的生命模式。夜深人静之际,是他灵感频发的美妙时刻,一擦一皴,无不带着灵性。《江山揽胜》《春江泛舟》《十八罗汉》《秋山飞瀑系列》,都是内画艺术成熟的标志性作品,《秋山飞瀑系列》部分借助了写生所得,满山红叶,层林尽染,高山流水,激发出丰沛的创作灵感,结合早期临摹古人山水的古意印象,形成了感受不一、情景各异、个性表达的六七个系列作品,积攒了半生的胸臆喷薄而出,传统摹写的古意与当下写生的鲜活融为一炉,一吐为快!
《秋山飞瀑系列》的创作在内画载体上也做了相当大的突破,在李克昌先生、文向君先生当年突破“壶”概念的基础上,每一件作品都是根据画面要求定向制作多彩琉璃瓶,现在瓶壁上铺陈足以呼应画面的色块,形态恣意而精准,寻求秋山特定的丰富色彩和高山迭瀑构图范式的最佳呈现方式,在丰富的层次叠加之中,达到形式感与思想性的高度契合,赋予作品以强烈的冲击力、现代感,这是传统山水题材内画所达不到的境界,为中国内画开辟出一片崭新的领地,从而形成了独具个性的艺术标识。
进入内画艺术成熟期的文静,时常回忆起父亲带着她出差各地,参观各级各类博物馆、参观花鸟鱼虫市场的情景,她开始不断买鱼,不断养鱼。各个品种都买。然后观察。如今,她若出差,必去看人家那里各种鱼类的品种。现场观察个够,再用相机拍下来,带回来研究。对金鱼的品种、特性非常了解。除了家承,实物观察,文静还大量摹写历代名人金鱼题材的绘画经典,包括钱彗安、吴作人、叶秀炯、刘室龄、汪亚尘,从中吸取自己能够领会、驾驭的风格和技法,又把大写意、小写意、工笔尝试一遍,文静觉得,工笔已开始在限制自己思想的表现,放不开手,她在积蓄力量,寻找灵感,慢慢从父亲的小写意金鱼中走出来,逐渐形成自己半工半写的特色,最终找到自己得心应手的表达方式和艺术风格。文静的鱼,已经有了“抓人”的魔力,任何一条鱼,只要与某位观众照面,都会径直游进观者的内心。宜兴有位文联主席、著名策展人,带着朱泥紫砂壶大师营林法来博山考察,偶尔见到文静纸上画的金鱼,立刻邀请她去宜兴,把金鱼线刻在紫砂壶上,效果出奇地好,是一个开创,多次发来邀请继续合作。2017年,著名书法家曹子玉先生陪同苏州某位收藏家一行参观艺术馆,一眼相中了一件“金玉满堂”内画壶,再也没有收回视线,一口价便纳入怀中。
文静画鱼
文静作品《吉庆有余》
除了琉璃这个传统载体以外,天然水晶、玛瑙也被张鹏、文静在内画里大量使用。天然水晶可以根据水晶纹理,钛晶、黄晶、绿鬼魂、白幽灵等宝石级晶体,专门设计绘制与之相呼应、能对话的画面,材料的稀缺,价值的昂贵,让独领风骚的中国鲁派内画得到了更炫目的依托,相得益彰,彰显了这个国际独门艺术的奢侈范儿。
九
内画家的画风非常清晰,是谁的,一搭眼就能看出来。父亲张广忠的人物,以罗汉为主,最出名的就是《五百罗汉》《降龙伏虎》,还有《八大名医》《水浒故事》《三国故事》。《五百罗汉》至今还是孤品,一只瓶子里头画上五百个罗汉,一般人很难驾驭。巧妙的构思,微妙的表达,自成一格,别人模仿不来。父亲的山水小写意也很难模仿,有独特的隽永和韵味,是毕生揣摩所得,不是仅靠技巧所能抵达的境界。父亲一辈的内画大师,都有非常过硬的纸上功夫做支撑。父亲张广忠的山水、叔叔张广庆的动物花鸟,都是纸上妙品。父亲绘画的源头活水则是持续不断地写生,背后又是古画临摹的深厚功底,临摹古人成为张广忠国画技艺娴熟的不二法门。夜灯下,铺开纸,凝视着古画临摹的父亲影像早已深深铭刻在幼年张鹏的内心深处。基于个人的喜好和家传,山水还是张鹏内画的主打,以临摹为主。临摹书,临摹大师画稿。顺风顺水,没有遇到棘手的难题。
回想起来,还要受益于很小的时候,父母引导张鹏大量临摹小人书、连环画。大一点,就比着画册临摹,形成了对线条、构图、色彩的基本概念。及至开始画内画,只不过是变换了一下工具而已,对内画工具的掌握就是熟能生巧四个字,而画里高下就看外画功夫也就是纸上功底了。外画功底只要深厚了,画的东西层次多了,内画自然而然就会神采斐然。张鹏几乎付出了近四十年的时间用于临摹,访古问今,四十岁以后,进入创作鼎盛期,艺术风格渐趋成熟和定型。腹无诗书、囊中乏物,笔下能有乾坤?
作为对张鹏内画艺术的肯定,十年来,行业内的国家级奖项如轻工业联合会展览金奖、“百花奖”“金凤奖”等频频青睐张鹏,他也跻身中国玻璃(琉璃)艺术大师、中国内画大师之列。作为为数不多的内画界大师伉俪,文静也荣膺中国内画大师称号。
十
内画之家
说到鲁派内画的前景,话题并不轻松。虽然政府在强力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但让更多从业人员加入仍很困难。凭这门技艺挣饭吃,小孩一就业干内画,挺难,不像过去有一个“美琉”支撑,一个大厂托着开工资能行,没了这个支撑,指望内画画出来去卖钱,评上个大师,太费劲了。还得想办法让青年人热爱这个工作,喜欢内画,最终能够看到这工作的经济效益才行,不然吃饭很困难。成了名人、大师,作品才能卖几个钱,一般的东西只能点缀旅游市场,一定不乐观。这几乎是所有工艺品行业的整体性状况,这也是为什么要进行非遗保护,保护就是支持它不能断绝。当然,政府推动是一方面,个人努力才是根本动力,现在,我看到人都很浮,浮躁,鹤发童颜的张广忠说,上手就想见到效益,能行?
本文为刘培国先生原创文字
若需转载请联系此公众号
未经授权转载者
将追究其相应法律责任
转发时切勿删除版权信息
刘培国
淄博世纪英才外语学校执行董事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