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完做自己论坛的那个晚上,回到家,我就迫不及待地跟老公分享今天听到的十个故事,可是,他竟然一脸不屑,说最讨厌这些成功学的东西,这些对他完全没有刺激作用。
于是我在想,是不是人群里,有些人有这样的特质:完美主义,成就驱动,秩序狂,成长焦虑,内向,敏感……但这些人比例相对固定,而且不大。他们是对生涯发展领域、自我管理方法比较容易感兴趣而且愿意付诸行动的人群,那么,第一个问题是:这样一群人,他们的高频共同点到底是什么,他们存在的比例大致会是多少?这不能靠主管猜测,一定需要科学研究。
再来设想,像是“做自己”论坛台上台下这群人,一般都会在各自的领域比较优秀,小有成绩,那么,会不会即使没有生涯发展理论,他们也有各自的方法让自己活得很好,当然,当他们回忆过去的时候,那些成功经验也都能跟生涯理论沾点边。这就像我们平时说:这个其实我们也在这样用,就是没有这样表达。那么,第二个问题是:生涯理论到底是个人尽有效的真科学,还是个经不起理论追溯的伪科学?
再有,与这类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更大部分的普通人,他们活在自己的舒适区,很享受平凡又有小烦恼的生活,他们从不主动了解生涯知识,即使偶尔听说,也不太接受用生涯工具和方法改变自己,觉得没有改变的意愿和必要。这些人,其实是怎样都唤不醒的。在他们眼里,那一少部分爱学习的人很“作”,很爱出风头,很愿意别人说他们牛逼,但其实很招人烦。
所以,有没有一个研究数据可以推论出——生涯发展领域,注定是一个小众领域,不是谁做的不够好,而是需求人群决定的。
生涯是从痛点下手的,但是大众可能有一样的痛点。但是解决痛点的办法是截然不同的,大众有大众解决痛点的办法,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一直痛着,而是用很大众的办法有效的解决,比如喝顿酒,聚个会,买个东西……其实这也是很有效而且付出成本更小的方法,我们不能去否定别人的方法,肯定自己的方法,那么,有多少比例的人群,是在用这种方法改变着自己呢?
以上问题,可不可以申请一个课题,去做相应的科学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