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里有老人的朋友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知道有些保健品、保健仪器对老人的身体并没有什么作用,但家里的老人总会去买,怎么说都说不明白。家里的老人好像对这些保健品的销售人员十分信任。
这些三无产品,不知有效没效的东西花钱不说,甚至还容易挑起家庭矛盾。
最近一则新闻,说老人被骗买保健品,觉得骗子比儿女亲。
一诈骗团伙忽悠老人参加免费健康讲座,然后冒充 “老年福利中心”、“世界华人中医养生协会”等机构高价售卖假药和保健品,不少老人因此上当。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一些老人在发现自己上当受骗后,竟然不肯配合警方调查。其中一位72岁的老伯伯被骗后,因为担心儿子和媳妇责怪,不敢告诉家人也不敢回家,更不愿意揭发“业务员”。
还有部分老人,虽然知道自己被骗,但觉得“业务员”比自己的儿女还亲,因此无论如何不肯报案。
更让子女们气愤的是,这些“业务员”给老人灌输子女不买就是不孝顺的理念,然后怂恿老人,如果子女不买,就得好好爱自己。
为什么家里的老人频频被骗?
为什么子女对父母说那些保健品没有的,老人不听,而别人却能够让他们被骗了还帮着数钱?
因为骗子们对老人们用了一种心理学中最常见的方法——心理暗示。
人都会受到心理暗示,比如我们每天看到的广告,其实就是一种心理暗示。
当人处于一个环境中时,会无时无刻不被这个环境所“同化”,因为环境给他的心理暗示让他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和接受。
很多针对老年人的诈骗案件中,都有类似的操作方式。
首先会吸引老人去体验,免费体验的方式去参观或是去旅游,或是接受一项调查问卷就可以拿到一份礼物。
而这样的流程就是把老人放在一个环境中,这个环境会充斥着很多的产品信息。这些免费的体验,每一次去都会加深老人对这些产品的印象,让业务员有机会不断的宣扬这些产品的好处。
还记得几年前,受日本核电站爆炸引发的“核泄漏”恐慌在全国蔓延,在部分城市开始出现抢盐潮,当时有传言说吃碘盐可防辐射,二是谣传核泄漏污染了海盐。
于是大家都在抢盐,从心理层面来解释的话,这叫做集体心理暗示。
当老人看到“业务员”的热情,享受了一些免费的服务或礼品,再听到越来越多产品好处的宣传,还有身边其他老人的反应。很多老人对这个环境的防备就逐渐降低了。因为“这么好的环境和产品,这么多人在这,总不会是骗人的。”
尤其是,看到别的老人说产品很好,对自己多大的功效,甚至还给自己赚到了钱的时候。那么其他的人就容易变得跃跃欲试了。
到了这一步,要对老人下手就容易多了。
戈培尔说过,谎言重复一千遍就变成了真理。骗子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不断的对老人重复产品信息的好处。不停的让老人在一段时间内不断接触一种信息。
对于医药保健养生,是老人最关注的话题。在这个单一的环境里面,老人只能听到 “业务员们”对自己产品无止境的宣传和夸大。慢慢的,老人们看到的就全是对这些产品有利的信息,从而也就失去了理性和判断力。
此外,因为老人平时和子女接触的时间有限,而和“业务员们”的接触就变得更多了。因为这种关系的建立,“业务员们”有时候话语的影响力甚至会超过子女。
特别是,子女可能会直白的和父母说问题,而“业务员们”常常都顺从着老人的脾气谈事情。所以,很多时候,家里人发现老人买了一些保健品,并告诉老人说这个东西没有什么用的时候,老人不相信也不听劝。
很多老人发现被骗之后,不敢告诉家人也不愿揭发,既是害怕家人的指责和不接纳,也是担心面子上过不去。还有些老人,即使是知道被骗,仍然会再与“业务员”联系,因为“业务员”能够带给他们关心和温情,虽然是带有目的,但孤独的老人是需要这些在家庭中得不到的温情。
如果你家里的老人遇到了类似的事情,请不要指责,花一些时间陪伴,让他们能够接触更多其他的医药保健信息,这样不容易轻信某个产品。同时,也不会因为缺少家人的陪伴,而去追寻带有目的的温情。
作者:吴在天,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行业从业7年,始终在自我成长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