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99%的人都有过这种体验;
感觉自己每天的工作毫无价值;
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一直耗在一个岗位上;
觉得工作无聊没意思,根本不是自己想要的;
自己的能力突出,琐碎低级的任务没有任何成就感;
不喜欢现在的工作,每天都过得不开心,却又不得不去上班。
文/王同学▲图/网络
作为上班族,只是觉得自己去上班就是给别人做事,替别人赚钱的。这种说法是常见的,也是普遍的,每天朝九晚六,以及现在流行的996,大多数人觉得只是每天在做重复的事情,却没有深度的思考每天做的事情可不可以做的更好。
按照收入付出比计算的话,每天做多少事情,拿对应的报酬就好。
我之前在读书群认识一个朋友,因为读书的兴趣大家就互相熟了很多,了解到她在一家互联网公司上班。她做的岗位叫用户运营,却每天充当客服的角色,对客户低三下四道歉解释。到后来她对于这份工作也没有那么积极了。
对于她来讲,这份工作不是让她无聊的坐在工位,就是在各种论坛不断的发帖删帖,而这些琐碎无聊的工作完全不是她想要的,每天的工作都一副生无可恋的样子。
我之前上班的公司,我进去的时候了解到了她的薪,,其他的是跟着项目提成,我进去的时候她就给我说了,她进公司底薪就是这么多,进来快一年多了,底薪一直都没有涨,我当时还想着,一年的老员工了,底薪不管怎么样都会涨一点点吧。我入职的底薪比她低一点,我进公司你半年之后就已经上涨了10%。后来在一起工作久了,慢慢的了解到,仅仅只是在做自己岗位职责内的事情,对于项目没有过多的思考,就是简单地重复性工作,对于个人来讲没有可竞争的优势。
像我这个同事,就是典型因为工作而工作的,只是坐着岗位内的事情,仅此而已,上班就是上上班,对于工作也没有深入的思考,对于本岗位是否有更好的方法。
1 “为什么工作?”
赚钱,生存?
获得经验,学习技能?
这个答案是比较普遍的,也是大多数人比较认同的。
文/王同学▲图/网络
我在百度百科上搜了一下解释,工作的概念是劳动生产,主要是指劳动。所以最本质的意思是劳动。
在社会主义国家,工作是社会分工中每个劳动者体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角色定位。所谓工作就是劳动者通过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将生产资料转换为生活资料以满足人们生存和继续社会发展事业的过程。
这个定义是有前期条件的,是在社会主义国家角度去理解的,当然还可以从别的角度去解释,不过最本质的意思是劳动我个人觉得在一定程度是能够说明问题了。
所以从这个答案中基本上就能看出太想要一个结果,急于想从别人得到方法,最重要的却忽视了自己到底适不适合别人的方法。
只看重结果,而却忽略了过程。
从我们开始做决定的时候其实我们就已经开始准备工作了,或许就是整理一份文件,给领导倒一杯茶,打扫卫生等等。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社会分工不同。
我们要看到我们在一个岗位上积累的东西,作为公司何尝不想培养一个优秀的人。他们花费时间招聘,进入新公司熟悉,了解公司文化,团队,业务发展,就这些下来时间基本上都在三个月之后了。
我当时在一家广告公司,做的是项目助理,工作的内容其实也是比较琐碎的,当时做了一个项目的线下宣传的策划,实地去看了那个地方的情况,还有一些文档类的基本工作,到了周末就是把之前做的事情回顾一下,然后进行简要总结,汇报就行。
不过很多人不这么看的,会说周末本就是休息的时间,为什么要来上班,总结这个有没有什么用,还不如睡个懒觉呢
这仅仅就是对于工作的态度问题,也正是这样每个人的区别也就很明显了。
深度思考,才能让自己不仅仅只是为了工作而工作,深度思考的目的是不断地优化自己当下所做的工作内容,用更好的方式呈现出来。
2 “问题是什么”
首先要看到是否认真在做自己手头的工作,每天对于细节,一些事情有自己时间规划,有木有记录遇到的问题。比如每天去上班,到了公司,自己今天要做的工作内容是否有顺序,有安排。今天要去做的事情的重要程度,有没有先后顺序。哪一项工作内容是比较重要的,是需要和直属领导进行沟通之后才能确定的,不同的岗位工作内容是不一样的。
比如买车的销售工作岗位,约了客户要到店里来看车,想一下准备的工作,自己需要准备什么,需要什么帮助,提前安排。
文/王同学▲图/网络
第一,明确今天是否有客户到店里来看车,预约的时间是什么时候,提前跟他联系;第二,和试驾员沟通试驾车辆的情况,能否试驾车辆,新车使用情况;
仅从以上的流程内容中能看出这个流程还是可以的,不过还可以再度的深入分析,进行优化。
这个客户是提前联系好的,那么对客户的喜好,来店时间,售后服务进行细节的深入了解,也就当做一次家里来亲戚的接待。安排的越细,4S店的服务就会越周到,越全面。
首先最基础的就是流程内容,深入思考了解为什么需要安排这些内容,都是一些普通的工作,但是都能够影响客户直观感觉,是否卖车。
因为它不仅仅是干完活、完成任务,而是在这个基础上又进行了反思总结,能够比大部分人往前走了一步:抽取、抽象任务和项目的规律性,不仅会做还知道为什么要做、为什么要这样做、还可以如何做、这些做事的方法可以提炼成模板、模型、框架,甚至可以做成相应的工具和产品。
随着人工智能能力的增强,未来许多做重复性工作的岗位会被替代,这就对个体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总揽全局、抽象思考、更深入的理解用户需求等方面的能力成为有竞争优势的人的核心能力。但不幸的是,在我们的教育下培养出来的人们,大部分不擅长处理抽象的事物,不擅长形而上的推理与思辨。
不干活不成,但仅会干活的人会沦落为“机器”,没有人会认为一个机器需要升职和涨工资。所以,要干活,更要通过总结提炼超越干活!
3 “该来的总会来的”
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的工作?回想一下,试着找出真正的原因,是因为你的任务?老板?同事?你的办公环境?还是你的上下班时间?
如果你不知道是什么使你觉得苦不堪言,那你永远都会被其困扰——既然你不知道问题的根源,你是不可能找出最佳解决方案的。
文/王同学▲图/网络
心理学家Carol Dweck提出过一个观点,她认为:人面对困难时会有两种心态。
一种认为自己的能力和天赋是固定的,而一切的困难和挑战都是对自己的测验,没通过就说明自己的能力有问题,这称为固定心态;另一种则认为,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不断提高加强的,他们喜欢失败,因为失败可以带给自己许多经验和教训,让自己得到成长,这称为成长心态。
我们不喜欢自己的工作,大多数时候,是觉得它太无聊、太单调、太简单……但其实,在成长心态的人看来,再无聊的工作,对自己也是有意义的,因为总有可以挖掘提升的空间。
完成任务、负责或参与项目都是解决具体的问题,在这种实践中除了人的因素外,是否掌握了完成事情的方法、是否注意了客观环境的差异性、是否能够随着要求、需求的变化而变化都是影响事情完成的核心因素。
总结提炼的能力是每个工作者必须训练的基本能力。
其一是意识,要有完成任务才是学习和个人长进开始的认识;其二是不断的去尝试,其三是跟其他人的总结提炼去比对,分析自己差在哪里;其四是问题界定、是概念能力还是思维的全面性。
随着总结能力的提升,总结的结果就会成为你下次做类似事情的指导,也会成为你带团队、教会别人的原料,你的个人能力也随着提升!
最后是你提炼的东西能显性化,能够用语言和文字表达出来,并能够被实践验证。
作者:王同学
公众号:王同学记
用不同的角度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