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面临痛苦的时候,心会变得很小很窄,充斥着满满的负能量。同时我们所有的负面情绪在胸腔里肆意。我们在痛苦的深渊里不能自拔。
为什么喜悦总是短暂,痛苦却常常如影随形?
我们大脑对痛苦的记忆敏感度要高于任何其他情感,同样对那些导致痛苦的负面刺激物刻骨铭心。意思就是说,我们感觉痛苦如影随形是因为我们大脑的选择和重视。
大脑为何对痛苦的感觉这么偏重呢?因为这是人类进化上的意义。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对我们有害的活动就会让人感觉痛苦,而人类需要逃避痛苦才能生存和繁衍下去。
比如挨饿会让人痛苦,影响我们的生存,所以我们要逃避挨饿发生。《为什么人会生病》中写道:“痛苦是组织被破坏的信号。我们被迫把其他活动先搁置一旁,不得不调动所有的精力来抑制其对人的伤害。”
既然我们对与痛苦有关的事或者刺激无比敏感,这就解释了我们为何如此害怕失去已拥有的东西。人类害怕失去已有的东西,这种情感已经大大超越了得到的欲望。
虽然得到使我们喜悦,但人类在进化中更在意痛苦。所以痛苦深刻,喜悦稍纵即逝。痛苦就是难过的情绪,主要源于失去。
每当我们痛苦的时候就是心境失衡的时候。逃避痛苦是人类积极的进化行为,如何让自己不陷入痛苦,保持住一颗平常心呢?
范仲淹《岳阳楼记》里这样说,仁德者要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这个境界就是,处事深远与豁达胸襟。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意思就是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这句话的外在意思是不因外物(财物、外物)的丰富、富有,个人的获得、拥有而骄傲和狂喜;也不因为外物(财物、外物)的丢失、损坏,个人的失意潦倒而悲伤。
内在涵义是指无论面对失败还是成功,都要保持一种恒定淡然的心态,不因一时的成功和失败而妄自菲薄,无论何时都保持一种豁达淡然的心态不因外界的好事而兴高采烈,也不因为自己的不幸遭遇而垂头丧气。坚持自己的原则不受外界的影响。
保持平常心,豁达,淡然,乐观这样的行为,其实就是人类对痛苦的反感情绪诱发的。
我们抵御痛苦,我们对万事万物都持有一种乐观的态度。在诠释自己的选择和诸事万物时,尽量从宽慰自己的角度出发。
此外,我们喜欢听到能够支持自己想法的声音,并认为自己能力出众;即使在最糟糕的情况下,也尽力做到最好。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随着我们心境的变化,使我们在与环境相处过程中感觉到愉悦。同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我们降低痛苦的一种有价值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