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的暂停”是一个对大人和孩子都非常有效的生活技能。
人在发生冲突时,会转向“爬行动物脑”的控制,此时惟一的选择是“战”(权力争夺)或是“逃”(放弃努力,无法沟通)。“积极的暂停”可以帮助我们在感觉好起来后,再重新进入亲密和信任的环境中来解决问题。
说到“积极的暂停”,许多大人都很难接受将“暂停”作为一个积极体验的想法,他们错误的认为这是对孩子不良行为的“奖赏”
很认同“积极的暂停”这个理念!我的认可更多是源于自己的生活经验。
中国文化中有一种过度的“热情”,似乎关系好就非得没有界限、不分你我的“粘”在一起打成一片才能体现感情好,我们的亲情、友情中往往不能忍受“距离”,潜意识中有个关系等式是:距离=关系不够亲密 关系好=不分你我
想起小时候,爸爸在大街上偶遇某个从乡下来赶集什么的八杆子打不到一块的远房亲戚,非得拉人家回家吃饭。其实这样的行为很严重的打乱了我们家的生活节奏,我想也会影响别人原来计划的行程。后来我们会质疑爸爸,他却坚持说待人就要这样才是热情好客。
人和人的相处是需要疆界的,这种疆界的表现有许多,比如不窥探彼此的隐私、保留一定的相处空间,也表现为在发生冲突时的暂停。
生活中常见到两类不懂得暂停的人:
一种是扮演受害者:当对方的言语行为侵犯到了自己的疆域,已经令自己极不舒服了,但却不懂得保护,比如选择主动沟通、离开伤害者或叫暂停,只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忍耐退到角落里。但这种隐忍,往往会在某个极限后以更强大的伤害方式爆发出来。
另一种则是扮演逼迫者:这种人一般开始是没有意识到自己令对方难受了(因为极有可能他的初衷和动机是好的),当他开始感受到对方在关系中筑墙或有冷反抗了,却也不懂得暂停,反而更急切的想修复关系或为自己辩护,仍然冲锋陷阵去解决问题,带给另外一方更大的压力和伤害感。
第一种的角色看起来是受害者,其实也是扮演了纵容者,给对方犯罪的机会和余地。你有需求,你感觉到了不爽,却没有用对方懂得的方式去表达给对方。许多时候,受害者是用其它一些自己习惯的方式来表达,比如:一再的退让,或间接的提醒等。但往往在这样的互动中,所谓伤害方多半是接收不到这样的表达讯号的。因此,这时候对受害者的挑战是,你要勇敢突破自己表达的习惯,确保对方接收到你的需求。(当然,如何表达能够让对方即接收得到又不带来关系的伤害,这是另外的智慧,不详述。)这个场景,常常令我想到周星驰在大话西游中的经典对白:“你想要你就说啊,你不说我怎么知道你想要呢?”
第二种角色“被妖魔”了之后,常会陷入无辜感之中,觉得自己并没有做错什么,因为一切都那样自然的在运行,没有接收到对方表达不适或拒绝的信号。反而是忽然之间,自己被对方长久忍耐之后忽然的爆发给冲晕了。一个“无辜的迫害者”是怎样炼成的?这个中又有太多太多的原因,与本主题无关,也不详述。
说回来,这样纠结的关系在生活中屡见不鲜,今天谈的不是如何去避免发生,而是如果真的发生了,第一步应该怎么办?
“暂停!”
停止伤害,让人从“爬行动物脑”回到“理性的脑”。暂停后,我们才可以安全的疏导积郁的情绪,再来冷静的思想究竟发生了什么,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让问题的解决走向良性的道路。
再说一个故事:
前段时间一对夫妇朋友,闹离婚,找我们调和。
太太跟我说:过不下去了,我没有办法原谅他对我做的事,所以只有离婚。
我问她,除了离婚和饶恕,真的没有其它的路可以选择了吗?
她坚决的说:没有了,我不可能原谅他,只有离。
我说,没有人能够预知未来的事,因此,你这句话准确的说应该是“我现在不可能原谅他。”至于将来,没有人能够知道发生什么,如果你要对将来预言什么,应该是“我现在不愿意我将来原谅他。”但这也只是你现在的想法,将来也说不定会改变。
然后我说,对于你现在而言,其实你有三个动作可以选:一是走向离婚,二是走向原谅,三是原地暂停,即不原谅也不离婚先。
她想了想,觉得有道理,然后告诉我说她不想看到对方,要分居。
我说OK啊,分居算是暂停的一种方式,如果实在是连看着都会有气,就不见先呗。于是我跟他们双方都说了,现在两人先选择暂停,具体的形式可以是分开一段时间。
结果是他们即没分居更没离婚,两周后,就看他们开开心心带着孩子去度假了。
说回来“积极的暂停”,最难不是不知道要暂停,而是知道了却做不到。
在情绪之中时,在气头上时,人跟爬行动物没什么两样。
因此圣经教导做父母的:“你们作父亲的,不要惹儿女的气,恐怕他们失去志气。”(“作父亲的”泛指父母;“惹儿女的气”意思是在情绪中、怒气中管教儿女)歌罗西书3:21
对于人知道却不能做到,保罗更感慨说:“我也知道,在我里头,就是我肉体之中,没有良善。因为立志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罗马书7:18)根据加尔文的神学思想,犯罪的人,没有行善的能力,确实如此。
所以,我们惟有仰望神,支取爱心、耐心及各样美善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