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关键词:取悦、纠结、想法
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
阿瑟·黑利在一本书的序言里写过这么一段话:
“不论我的余生还有多少岁月,我要花更多时间——还要旅行——和我的爱妻希拉在一起,钓钓鱼,多读点书,听听音乐轻松轻松,做正进行创作的作家做不到的一些事情。“
此时阿瑟·黑利大病初愈,这段话更多的是一种态度,一种不取悦、想明白了的态度。其实很多人心中都会有这种想法,放下压力,轻松生活;然而现实的桎梏,让人不得不屈服于各种不得已。
为很多事情委曲求全之后,回过头来更多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感慨——何必如此!而这个感慨的背后更多的是当时的——没想明白——而已。
何必取悦
我做了很多年市场营销类的工作,大多数时候,都是在想方设法取悦用户。然而结果呢?真正买账的并不多,反而是一些牛哄哄的方式更受待见。
很多人应该都听过一个叫“包拯工作室”的皮具护理公司,服务做的极好,技术也贼牛。工作完成后会问客户——服不服,服了赶紧打赏,一分也行。这个看似不怎么取悦的行为,反而让用户很买账。因为无论“包拯”做什么,核心都是体现他们服务和技术的优良,问顾客服不服也是需要有底气的,不是随便就敢这么喊的。
这个事实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取悦是得不到回报的,只有你提供了有价值的东西才会得到认可。无论工作或生活,无论是面对同事或领导,了解他们本质的需求,才会解决问题,绞尽脑汁去投机,想取悦别人,除了自己累,结果往往也不会好。出现这个问题的本质就是没想明白一个问题:你取悦的行为不会产生任何价值!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自然就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提升自身价值上,结果就是你不用取悦任何人,周围的人也都会心悦诚服。
何必纠结
纠结的根源在于决策力的消耗,理论上一个人每天可以有7次左右的果断准确抉择。当我们把这7次机会消耗在了穿什么衣服、吃什么东西或者坐什么车的时候,实际上在面对重要事件进行选择的时候,往往就进入纠结状态。
最后的结果,往往是花了大量的精力,去解决复杂、细碎,但无用或没什么大用事情。当真正有价值,有决定性作用的事件发生的时候,往往会以纠结的过程和失败的结果告终。回头想想我的经历,成长最快的恰恰是大学时代和刚开始工作那段时间的简单和心无旁骛。
无论是物质积累还是精神积累到一定程度,反而制约进步,因为过多的纠结导致判断效率的降低,过多的纠结让我们丧失自由想象的能力。这也是《断舍离》越来越深入人心的原因。但是简单的断舍离依然不能解决问题,更多的还是要在思考层面进行认知升级,不把这个问题想明白,还是会陷入纠结。
最后
我写这么多,其实也是个错,全篇文章就应该用一句话概括:
决定权始终在自己手上,你“想“活成什么样,就会活成什么样!
以上,是看这本《愿你不必取悦任何人》的一些感触。因为书是以一个温柔的视角和故事化的内容来展示“不取悦”,所以对于我这样的直男癌患者并不对路。但“不取悦”的态度是没问题的,毕竟我们都是活给自己的,你想取悦的往往不会被取悦,真正觉得你“悦”的人又不必去“取”。想明白这个事儿,也就少了很多无奈;“何必如此”这种后悔,还是越来越少的好。
推荐:《愿你不必取悦任何人》
——END——
我是削寒,非典型80后。现在只做两件事儿:思考未来&践行当下。
如果这个分享对你有用,可以关注并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