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主义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主义运动。
1919年1月1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获胜的27个协约国,在法国巴黎凡尔赛宫召开和平会议。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派出了5位代表参加会议。中国代表在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中国的军队和巡警等七项希望,以及取消1915年中日协约(以日本提出的殖民地化中国的“二十一条”为基础)和交换的陈述书,但遭到了拒绝。会议竟规定德国应将在中国山东的一切特权转交给日本。中国代表指出,“此次和会条件办法,实为历史所罕见”,并提出抗议。但是,北洋军阀政府屈服于帝国主义列强的压力,居然准备在这样的合约上签字。5月初,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直接导致了五四运动爆发。在1919年5月4日当天,有一名学生义愤填膺参加游行示威,最终不幸逝世,他就是郭钦光。
郭钦光(1896~1919),男,海南文昌人,原名郭书鹏,字步程,北京大学学生,著名“五四烈士”。成为五四运动中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位牺牲的学生。他聪慧机灵,为父兄所宠爱,靠父兄的勤劳耕种,省穿俭用支持其入学读书。郭钦光启蒙于家乡农村私塾,1912年父病逝,与兄相依为命。其兄心肠仁慈,以其弟学业成绩优异,矢志培养弟弟成才,1913年入广州初级师范学校读书。1915年5月7日,袁世凯称帝,卖国求荣,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约,全国哗然。郭钦光义愤填膺,遂以学界名义,与同学们在广州市东园开国耻大会,登台演说,充分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声讨北京军阀政府卖国求荣的罪行,号召大家同仇敌忾,反对卖国贼。他越说越激奋,以致当场吐血,在场群众无不为其爱国激情所感动。自此以后,经常对同学说:“国危而俗偷,不如早死”。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距一九一九年的青春五四,已过百年之余。但,有一种精神历经磨难而屹立不倒;有一种精神虽经打压而坚强不屈;有一种精神百折不挠而又力挽狂澜。这就是五四精神,发生在五月的青春誓言。
《觉醒年代》中陈独秀有一句台词:“你这是妥协!是投降!中国之所以这么窝囊;就是因为郭公刚太少,胡适之太多了。”这里的郭公刚之历史原型就是五四运动中牺牲的第一人,北大学生——郭钦光。
时光回到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巴黎和会三巨头英、法、美无视中国战胜国的地位,决定由日本继承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当时中国代表团代表顾维钧据理力争,但北洋军阀政府却准备接受这个决定。消息传到北京,群情激愤,一时间3000多北京学生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拒绝合约签字”的口号,掀起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当时北大爱过学生郭钦光,身患严重肺病,但抱病参加了整个游行示威活动,在冲向赵家楼,搜寻卖国贼时遭到卫兵镇压,听闻当局下令逮捕学生时,悲愤交加,又疲劳过度,病情愈发严重,医治无效,于五月七日病逝,享年24岁。在弥留之际,郭君长叹道:“国家濒危,政府尤以狮子搏名之力,以压一线垂尽之民气。”为国尽忠成仁之举,让国人震惊。
郭钦光逝世后,全国各地纷纷举行追悼大会,沉痛悼念烈士。有一副对联,是对这位五四第一烈士的写照:是为国殇,不愧英雄。横批:正气磅礴。在《觉醒年代》中,呈现了这个情景。当陈独秀听闻郭公刚去世,当即写下一副挽联:“君去矣,甘将热血红青岛” “吾来也,不许狂奴撼泰山” 表达了对痛失革命战友的惋惜之情。
郭钦光等爱国学生,舍个人生命,争国民权利的精神,激起了全国学生的义愤,这一运动得到工人和各阶层人士的声援和支持,在全国人民的压力下,北洋政府被迫释放了被捕学生,罢免了曹汝霖等人的职务,并指令参加巴黎和会的代表拒绝合约签字。巴黎和会取得初步胜利,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屈的斗争精神:“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铸就了不可磨灭的五四爱国精神。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组织上的准备。在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力量的伟大,积极投身到工人中间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组织工作,极大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郭钦光热爱马克思主义,相信中国终将走向光明,作为第一个在五四运动中牺牲的青年学生,郭钦光先生的事迹必将被后人所铭记。情之所钟,为中华我牵挂,赤子心不移动,任风吹雨打。丹心一片,惟愿华夏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