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习惯是人生成长的复利。每天改进1%并不引人注目,但是在你一年内每天都能做到,在完成时,将会进步3700%。相反,如果每天有1%的退步,一年后,你现有的任何东西、技能都会降低到几乎为零。这只是理论上的,让我们看看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
正面例子:
2003年以前,英国自行车协会一直是个可有可无的存在,110年来没有一个英国自行车运动员在这项运动中的世界级赛事中获得奖牌。甚至,由于英国车手的表现过于平庸,欧洲最大的自行车制造商之一拒绝向车队出售自行车,担心英国人糟糕的战绩影响他们的品牌形象。2003年,布雷斯福德被聘任为英国自行车运动协会的绩效总监,让我们来看看他带来的改变:“从根本上来看,我们遵循着这样一条原则,就是把有关骑自行车的整个环节都分解开来,然后把每个分解出来的部分改进1%,在你把各个部分改进都汇集起来后,你会发现整体上的显著提高。”。于是他们重新设计了自行车座,使其更加舒适,并用酒精擦涂车胎,以获取更好的抓地力,他们要求骑车者穿电热套鞋,以便肌肉在运动中保持理想的温度。。。随着这些数百个小改进,整体英国运动员成绩的提高之快出乎所有人意料。仅仅5年后的2008北京奥运会,英国骑手就获得了该项目60%的金牌,并在同年以及后来自2015至2017年连续夺的环法自行车赛,这一全世界最著名的自行车赛事的冠军。2007-2017十年间,英国自行车运动员共获得178次世界锦标赛冠军、66枚奥运或残奥会金牌,这被认为是自行车运动历史上最出色的成绩。
反面例子:
罗纳尔迪尼奥作为两次世界足球先生的获得者,天赋极其出色,丝毫不逊于C罗和梅西,踢球风格华丽,让球迷看起来如痴如醉,并夺得2005年金球奖,是巴萨崛起的关键人物,球王梅西也是他一手带出来的。
但天赋敌不过女人和酒精,酒吧里的夜夜笙歌让他每天的竞技状态都在沉沦,直至2006年世界杯上小罗发挥的一塌糊涂,之后就是彻底的陨落,现在小罗在巴西老家早早的结束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看到没,这就是人生中1%的精进和衰退持续一段时间后造成的后果。
好了,看到这儿,很多人会说我要努力精进,专注于自己的目标。例如,工作很忙成长遇到瓶颈的人会说,我要在工作之余每天学习半小时;对自己的身体状态不满意的人会说,我要在每个周末健身1小时;有社交恐惧的人会说,我要每个月至少参加2次聚会,并在聚会中认识新朋友。。。。。。少数情况下,人们执行了自己计划并坚持下去形成了自己良好的习惯,更多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人们只是坚持一小段时间后就放弃了自己当初的提升计划,退回到自己最喜欢的舒适区中了。其实我们或多或少都存在这类似情况。那么,原因是什么?
原因在于我们改变行为的同时,并没有改变对自己身份的定义和认同,而同时我们想建立的新习惯与我们之前的身份认同相违背。以社交恐惧的人来说,自打他认为自己有社交恐惧的那一天起,在他身上发生很多事都在重复的向他证明一件事:你不擅长社交,社交只会给你带来尴尬和伤害。而他每次试图与他人社交的尝试都在与他内在不擅长社交的身份认同对抗,显而易见这种对抗将极大的消耗他做出改变的意愿。通常只需要很短一段时间,这种尝试就会变成另一段证实自己确实不适合社交的恐怖经历。
这告诉我们,与身份不符的行为不会持续很久。
怎样跳出这样的负面循环呢?首先要做的是改变自己对自我身份的定义和认同,而不是具体的目标。针对上面的案例,首先抛弃对自己不擅长社交的身份定义。每天都告诉自己,之前只是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我们不是社交活动的永久失败者,只是没找到正确道路的探索者,只要身心健康的人是不存在社交障碍的。我们是社交功能正常者,只是在努力寻找正确方法的人。这种身份认同就与我们每天的尝试动作相符的,每天强化这种身份认同将会自然而然导致我们增加社交的活动。
真正行为上的改变是身份认同上的改变。人们可能会处于某种动机而培养出一种习惯,但让人长期保持这种习惯的唯一原因是他已经与你的自我认同融为一体。任何人都可以说服自己去一两次健身房,或者吃两次健康食品,但是如果不改变行为背后的身份认同,那就很难坚持下去。改善只是暂时的,除非它们成为你的一部分。
所以,目标不是阅读一本书,而是成为终身学习者;目标不是跑马拉松,而是成为身体管理者;目标不是学习一种乐器,而是成为能够让乐器与自己灵魂共鸣的通晓音乐者。
那么我们最初的自我身份认同是如何而来?怎样做到既重视身份认同中对自己成长有益的方面,同时又能抹去那些妨碍我们成长的那部分内容呢?
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