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起,我的身边聚集了一批热爱学习的人。我也是,热衷于各类不同课程的学习。从练字、发音、思维导图这种小众的学习项目,到舞蹈、游泳这种经久不衰的大项目。每天,我都可以看到大家在社交网络上激动的说:打算开始学习某某,希望可以坚持下来。
与此同时,我也不止一次的收到这样的问题:
今年,我给自己安排的很丰富,我想学习写作、画画、舞蹈,但是目前我不知道如何安排自己的时间。
最开始,回答此类问题。我是从时间管理的角度帮助提问者剖析,说的跟真的一样。最近,我一直在思考自己。从年初到现在,花费在学习上的大大小小课程总费用超过2万元,我到底学习到了什么,我到底收获到了什么?
当然,一直未果。我还是继续学习着,继续吸收着,每天,都有不同的新课程扑面而来。我甚至觉得每天晚上的时间大多都是在听各类线上课程。我甚至还写文章,告诉大家如何高效听课。一副专家的姿态!
无意间看到庆山的一句话:“拉弓与放箭,是一种心灵化的训练,而不是习得技术和求胜的工具。”我顺势研究了一番,有个惊讶的发现:
学习,其实分两种类型。
一种是工具性的学习,比如:各种软件的学习,这类学习主要追求短时间的进阶,快速成为行业的高手。这种学习一般花费的时间短,只要稍加练习,就可以做好。
一种是心灵化的训练,比如静坐、绘画、写作等。这类学习一般在短时间没办法有特别大的突出,一般要三到五年才能有个突破。因为这个训练里面有很多无法言说的佛学思想。
反观我自己,其实除了写作和静坐,我的大多数的学习课程是工具型的学习。从长远来看,这种学习价值的“半衰期”比较短。
比如我学习PPT,但是有一个网站可以提供多种设计模版,我可以直接修改并运用,以前学习的技能就不能发挥过多价值;如果学习绘画,这个就不一样,不能成为画家,但是在绘画中领悟的专注力、想象力等会影响一生。
其实,很多人追求学习的心态并不是工具或者心智化训练。更多的是,很多人在学习中根本不知道自己学习的目的,只是因为“诱惑”才开始去学习的。看到朋友圈很多人在学,就赶快去了解,至于我能学到什么,学成什么样,根本不在乎。
仅仅靠“诱惑”吸引而去学习,是否真的有用呢?
《学习之道》作者乔希,9岁起便8度获得全美象棋冠军的天才人物,在讲述自己受益终生的关键学习方法时说,他的大部分对手都是从学习开局棋路开始的,因为通过学习这种诱惑十足的开局可以吸引初学者的注意力。乔希却不一样,他是从一张毫无吸引力的空白棋盘开始一点点的学习,这里面无关任何“诱惑”,只是因为自己的不断摸索,在棋局中获得知识、直觉和创造力。这种知识、知觉和创造力,给了乔希心智化的训练。
这让我想起我学习写作的历程。
目前为止,写作是我坚持最久的一种学习,但是却是在一张白纸的情况下自己主动去学习的。两年前,学习写作的氛围很清淡,身边也没有可以学习的资源,我所有的写作学习同样开始于一张白纸的摸索。
这种不急不慢,从内心去坚持的摸索反而在我的内心长出了一股力量。这种力量使我心智更加成熟,并指引我去做出更多的改变。
到今天为止,写作对我来讲,已是日常,也是心灵的修行场。可是反观两年前开始的其它学习项目,早已夭折在路上。至于夭折的原因,我分析的是下面两点:
(1)盲目点燃的学习激情
一开始,我对很多学习项目是不知道、不了解的状态,看到很多朋友在学,看他们学习前后的改变,小心脏蠢蠢欲动。在经济条件能力允许的情况下,我肯定会去尝试。然后,我为什么会去学,学习成什么样,很茫然。这种盲目的尝试,不仅帮我“点燃”了很多要学不完的内容,也让这种通过外在刺激的学习激情很快会消失殆尽。我的学习很快会宣告死亡失败。
(2)偏爱“快感”,不爱练习
著名职业生涯规划导师古典有个理论:任何的学习,满足731原则。也就是说,当你真的要获取一门技能,你需要花费的精力中有70%的练习,20%与人沟通讨论,10%学习。如果你只满足于参加一个培训的10%的学习,而不花费时间去练习和实操,你获得的只是一个学习的快感,根本没有学到什么,还误以为自己知识增加。所以,今年我的学习主线依旧是写作,我每天在练习和与人沟通的依旧是写作。一直不断提醒自己:不因快感而沉沦。
总之,持续长久的坚持一项学习,不迷思在五花八门的学习类目中,让学习真的在你身上和心里留下痕迹,才是学习的正确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