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芒格曾经说,你要认识复利的威力,同时要了解它的艰难。基数小的情况下容易产生较好的复利,但基数小,大部分人不会重视,不会从复利角度考虑问题,会犯很多错误,反而妨碍了资金的稳定增长。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更坏的是浪费了时间这一无价财富,并且养成了坏的习惯,甚至难以改变。
2.交易者则更多是赚“市场先生”的钱,不管他们是以估值(类似于价值套利)、K线为参照,还是以业绩为衡量标准(炒业绩),本质上,他们都是以谋取市场差价为目的的交易者。
3.其实,最为现实的目标是实现“3个跑赢”,即跑赢长期无风险利率(如债券、定期存款的利率),跑赢上证指数(沪深300指数),跑赢长期通胀。在此基础上,我们再争取跑赢上证指数几个小点,如百分之二三点。
4.股市对普罗大众来讲,并不是暴富的场所。我们如果把股票投资当作财富保值、增值的工具,或许更切合实际、效果更好。
5.个人投资者最大的优势是能熬,在股市上能打持久战。如果你有基本的收入,或者你的基本生活问题已经解决了,在股市中你就更没有必要去赚快钱。不疾而速,慢就是快,古代圣贤早就告诉了我们这样的道理。
6.我在投资实践中,也曾经投资过潍柴动力以及一些券商股等周期性企业的股票,但是我将它们列入了牛市状态下的交易品种,提醒自己届时果断卖出,虽然这种归类有些“简单粗暴”,但是总要比“坐过山车”强得多。
7.总原则是,优选的长期投资标的是那些具有轻资产、高商誉的优秀公司。
8.投资的要旨不在于评估这个产业对社会能有多大的影响,或是它有多大的发展空间,而应该是某家公司有多大的竞争优势,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这种优势能维持多久。拥有广阔而持久护城河的产品或服务才能真正为投资者带来甜美的果实。
9.尽管市销率在你研究一家利润变化较大的公司时可能是有用的,你可以比较当前的市销率和历史市销率,但它不是你能够依赖的指标。尤其不要比较不同行业公司的市销率,除非这两个行业有水平非常相似的赢利能力。那么,市销率对于我们估值究竟有多大帮助呢?可以说,多数情况下,它是没有多大帮助的,我们只是将它作为一种知识进行学习,并且在必要之时作为参考。
10.运用市净率估值,对于金融类公司可能是很好用的。或者说,市净率可能是一个筛选价值被低估的金融股的可靠路径,但前提是你确信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没有巨额的不良贷款。
11.市盈率指标对于一些稳定成长的公司进行估值是大有用武之地的,如市盈率相对盈利成长比率小于1,就意味着这家公司有投资价值。运用这个估值工具最大的困难,即关键之处是对于未来增长的预判是否准确。
12.价值投资通常会与一些典型的特征联系在一起,例如低市净率、低市盈率或高分红等。不幸的是,这些特征,即便它们合在一起,也不能表明一个投资者的确就买到了物有所值的东西,并且在他的投资中正确运用了获得价值的原则。相应地,与此相反的一些特征,例如高市净率、高市盈率或低分红等,这些并不与“价值”购买相矛盾。
13.市盈率,归根到底是与一家企业的内在价值有关,或者说它其实是现金流量贴现模型的简化形式。
14.彼得·林奇说,不太会估值的投资者要记住一点,即千万别买市盈率过高的股票。我篡改一下,千万别买市盈率高得离谱的股票。这一点,要作为一条纪律来遵守。
15.要知道,我们对于一家公司几年之后的成长确实难以把握,但是对于它一年的增长,因为有季报、半年报的参考,加之企业增长的惯性,还是相对容易判断的。这样,我们透支一年的持有时间成本(把握好了也未必形成事实上的透支),再进行估值,有时反而容易等到买入机会。
16.怎样运用股息率对一家企业进行估值?衡量的标准就是一家企业的股息率高过长期国债收益水平,再结合企业品质、历史分红水平、未来成长空间等基本面因素评估,就能够得出结论。
17.一家优秀企业在初创、扩张时期,单看市盈率有些高,比如30倍、40倍不等,这在一些新兴行业中表现得更为明显。这个时期,单纯讨论30倍或40倍的市盈率没有多大意义,因为一家现在50亿元或100亿元的企业,将来几年大概率能做到500亿元或更高的市值,此时市场给出的市盈率往往是错配的。
18.投资的风险就两点:本金的永久损失、回报不足。
19.按照长期价值投资的要求,我们在标的选择上要做到3个关键点:选择的是优秀企业,买入价格具有安全边际,以年为时间单位长期持有。
20.那么,波动是不是风险呢?这一点,我们已经得出了结论:在长期投资价值者眼里,它根本就不是风险,哪怕是30%、50%以上的波动也不是风险。从长期来讲,真正的风险不外有二:一是本金的永久性损失,二是回报不足。
21.股市中有一个“二八定律”容易被人忽视,即80%的时间可能是不赚钱的,所有的盈利来自余下的20%的时间。那么,我们是不是就在这20%的时间赚钱呢?不仅我们普通投资者做不到,就是投资大师们也做不到,既然如此,最好的办法是在股市的绝大多数时间老老实实待着,甚至呆若木鸡般地待着。
机构投资者可能因为客户承受能力的不同需要控制回撤(有的私募机构有清仓线),然而我们个人投资者的金融资产则可以安心地“套牢”在股市中,特别是当“雷”打下来之时,我们可以抓住这种有利时机,尽可能地买入更多的优秀企业的股权资产,这些优秀企业的股权资产还可以“钱生钱”,如此慢慢积累,假以时日,我们离实现财务健康、财务自由的目标就不会太远了。
22.事实已经证明,在股市里若想取得丰厚的回报,并不是要我们做太精明的人,反而要做一个老老实实的持有人,而且回报会大于那些“跑来跑去”、自以为聪明的人。
23.坚决规避两种卖出情况:一是被大跌“吓”得卖出。这种被吓的卖出往往是愚蠢的卖出。二是“乐”得卖出。投资者认为赚了钱,比如赚了百分之几十,或者翻倍了,就乐得卖出。这种卖出,实际上是一种糊涂的卖出。
24.个人投资者最好不要用宏观经济去指导自己的投资,当然更不要根据经济学家的话去投资,否则,你可能会错得离谱。
25.当然,说不研究宏观经济,并不是说不关心宏观经济。了解国家大的方针政策。中国未来经济结构调整,未来产业、行业的发展走向等,对于开阔我们的投资视野,确定自己的投资方向和选择标的,还是大有裨益的,只是别糊涂地机械地用经济数据、经济研究结论指导自己的投资。
26.“看大盘、炒个股”是我入市时间不长就接受的股市“教育”,并且相当长的时间内还笃信不疑。然而我在投资转型之后才突然明白,这实在是错误的理念,应该早早地抛弃。
27.当然,不要研究大盘,不是说研究大盘就一点儿也没用。比如,大盘指数对于“测量”中国股市总体的“温度”还是管用的。当大盘整体进入疯狂期,作为投资者就当警惕,如果确认全面泡沫化,就要按照自己的卖出策略行事。除此之外,大盘的涨跌真的没有多大用处。
28.总之,如果你是个人投资者,最妙的办法是不与人攀比。如果非要比的话,一是与无风险利率相比,如果自己的长期收益连无风险利率都跑不赢,那最好还是憋在股市待了。二是与大盘相比,但是这个比较至少要跨越一个牛熊周期,因为牛市状态下,收益想跑赢沪深300指数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牛市中一个很简单有效的方法是买入指数基金,如ETF)
29.记住,我们只是找到自己认可的商业模式进行资产配置,至于经营层面的东西还是交由实业家们费心打理吧。
30.芒格说,投资这种游戏就是要比别人更好地对未来作出预测。你怎样才能比别人作出更好的预测呢?一种方法是把你的种种尝试限制在自己能力许可的领域当中。相反,如果你花费力气想要预测未来的每一件事情,那你尝试去做的事情太多了,将会因为缺乏限制而走向失败。
31.股市上有些钱是我们赚不了的,因为我们不懂;有些钱是我们不能赚的,因为我们不敢;我们只是在自己明白的基础上赚自己该赚的钱而已。
32.如果多看看股市发展史,我们就会更明白,外国股市也常常进入“新时代”,而“新时代”会产生一些“新理论”。但是,从长时间看,股市最终只相信价值回归。跑远的狗迟早会跑回主人身边,跟着主人回家的。
33.我们研究某些投资问题或者具体企业的案例,感觉自己已经弄通弄懂,然而一旦写下来,会发现自己并没有真的思考明白,或者思考得还不完整或不深入。写作的过程就是不断思考、不断巩固、不断完善、不断提升的过程。
34.专注研究是专注研究投资理念吗?不是。投资理念属于世界观范畴的,是管路线、方向的,而价值投资理念一顿饭的工夫就可以讲明白,天天专注研究干什么呢?
35.我们随着年龄增长,常常会顿悟一些世俗的教诲是错误的,这时我们需要推倒重来,进而建立自己的人生新认知。可以说,人的成长,伴随着“证伪”的过程。人的处世是如此,股市投资也是如此。
36.经过多年“悟道”,我的总结为:最适合个人投资者的是,用自己闲置的资金,尽可能多地买入自己能够看得懂的、喜爱的、有着共同价值观的、优秀且被低估的企业的股票,而且一旦拥有就要以年为时间单位持有,耐心陪伴它们经营。
37.其实,我们只要理性地想一想,如果预期这家企业未来有很好的成长性,其股票能成为上涨一倍、两倍,甚至很多倍的大牛股,为什么还要在乎眼瞎几个点的上涨呢?说白了,这是格局太小,是投资中的框架效应在作怪。
38.个人投资者、业余投资者选股第一思维是选好企业,最好能够选择世界上最会赚钱、最长久赚钱的超级印钞机式公司。至今,我仍然固执地秉持这一观点:不买则以,买就买好的,然后等好价钱。
39.许多教科书上说,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我以前认为,这大抵是对的。然而,随着投资时间的增加,自己越发明白这种教诲是教条化的(比如有点个人投资者资金量并不多,却买入二三十只股票)。个人投资者不投资则矣,投资就应该多做能够改变自己命运财富的大决策,而做大决策的机会一旦来临应该重重下注,竭尽全力将自己有限的资金投到这个机会上,甚至将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而且可能是十分有效的。不是吗?中国A股市场上的一些聪明投资者将自己的资金全部集中在少数甚至是一家优秀企业上,不同样获得了超出自己预期的收益吗?
40.投资在知识上是不断做加法,在投资标的上却要不断做减法,所谓艺高人胆大。当然,每个人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来做,不可拘泥,特别在投资的早期要适度分散(如五股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