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讲的翻身基于高科教练的MTM课程的第二章第六节。文章讲解以仰卧,向右边转到侧躺,最终到俯卧为例。
以下几张图片摘自高科教练的文章,链接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上图是起始动作。有几个要点:
在一个比较硬质一点的平面上仰卧。尽量不在身下垫枕头以及其他物品。如果不垫不舒服,请用偏硬的枕头或者书本。这是为了获得更好的地面反馈。
手心向上,手肘九十度。两脚脚尖冲前,不要有内八字或者外八字。
左腿蹬地内旋,右边缩胯。(关于缩胯请查看MTM第二章前面几节的内容)
左腿逐渐伸直,右腿逐渐折叠。与此配合的上肢动作是:左手向头顶伸直,右手向右腿靠近,手肘逐渐弯曲。
上面这个动作到达极限位置时,就是侧躺。此时从躺到趴的过程,完成50%。
换个角度看侧躺。
上图是我线下活动时的照片。
这个过程中,以下几项同时发生:
左腿和左手臂逐渐伸直;
右腿和右手臂逐渐折叠;
躯干由平行到与地面垂直。
你的左侧上下肢伸展到极限时,躯干刚好到达与地面垂直的位置。先伸直手臂再转动躯干或者先转动躯干再伸直手臂都没有达到要领。
--侧躺的细节--
“极限”。贴近地面的一侧手脚折叠到极限,对侧的上下肢伸展到极限(我上图中的不足就是左手还可以继续伸直)。左脚脚背绷直像跳芭蕾;右脚脚尖勾起来。
右手肘几乎能碰到右膝盖。
右手手心向上。
--如何完成侧躺到趴--
无论是伸展还是屈曲,上下肢都要尽量做到最大幅度。这是蓄力的过程,就像把一张弓拉满,才有最大的力量把弓箭射出去。
手掌扮演了“调动身体”的角色,如同操控汽车的方向盘。此时我们的躯干处于中间态,如同平衡的天平,在任何一侧加砝码都会改变现状。
你可以做个有趣的实验,将手心向你的面部转,然后再转向地面,此时你的躯干将重新回到仰卧位。
如果向相反的方向转动,同时向头顶方向伸直手臂,这个运动的趋势将会传递到躯干,使身体正面慢慢转向地面。
过程中,手臂会带动后背靠近地面一侧的肌肉收紧,背部收紧带动髋关节伸(即大腿前侧与腹部远离)。
所以是手臂带动下肢,主观感觉就是大腿根被动伸直。如果你发现自己的大腿没这个反应,可以考虑用泡沫轴或高尔夫球放松下同侧的肩、背和臀部。
--利用重力完成动作的最后阶段--
下图展示了动作完成80%的时候,此时身体正面已经朝向地面。
髋关节尚没有完全打开,还有一个角度。这个角度如果到达180°,就是我们完全趴在地面上的姿势。
如何继续打开髋关节呢?
仍然不需要主动发力。看下图。
完成动作的关键是利用重力。上图躯干和股骨连接的地方是髋关节。重力向下牵拉着髋关节,从左图牵拉到右图,髋关节就自动打开了。
适应重力的过程出现在任何一个动作上,只要你在地球上生活。以走路为例。
我们行走或者跑步时,左腿蹬地右腿向前迈。右脚接触地面,然后右膝关节折叠进行缓冲,周围的肌肉相应地收缩来把重力势能转化为向前的动力。
所以顺序是:重力牵拉——关节活动——关节周围的肌肉活动。
这个顺序和我们惯常学习的顺序相反。你翻开一本运动解剖书,会看到“某块肌肉收缩造成了某关节的活动”。事实上日常的生活中,更常见到的是在与重力为伴的过程中,我们的关节做出各种活动,促使其周围的肌肉进行各种收缩。
所谓与环境相应,关键之一就是:利用重力。
动作讲解结束,练习时两边都做,记住“练习动作既是纠正动作”,哪边不顺多做哪边。
=====================
写在最后:
这篇文章是给那些和我一样的人准备的——那些更习惯逻辑分析而不是身体感受的人群。我在写的过程中,脑中反复浮现着张三丰教张无忌太极拳的场景。
“记住了吗?”
“回太师父,已经全忘了!”
“很好,上场干架吧!”
我希望这篇文章能解答你的一些疑惑,最好再给你某些启发。不过,大脑能不能记住、能不能理解这些动作并不重要,也不是训练的目的,目的是身体能把这些动作做出来。
所以,练习时请务必放下预设、放下认知,倾听来自身体的声音。
---------叶昭苏的角落(微信公众号搜索yezhaosu)---------
在草坪上,在树荫下,谈谈动作、体态与生活。欢迎来坐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