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小伙伴在2019年新年伊始,立下一年读书80本,甚至更多的flag。但是一月份已经接近尾声,发现自己才看了3本书不到。这是读书慢的问题。
更有很多小伙伴,读过很多书,一个月甚至可以读6-8本。但是你让他回忆,印象最深的是哪本书,得到什么收获。他已经完全记不得了。还有刚刚读完的书,完全不知道里面讲的是什么。这是读书徒劳的问题。
上述两个问题,是很多爱读书的人,前期会遇到的困扰。读书不能为了读完而追求速度,也不能为了读过每一个文字而放慢速度。
解决这两个问题,很简单。就是要了解读书过程中的一些底层逻辑。比如,下文中介绍的读书过程中的3种状态:1、读到自己熟悉的。2、读到自己听说过但不熟悉的。3、读到自己完全陌生的。
大家都知道,读书就是为了学习未知的知识,扩大自己已知的范围。所以,读书的过程,就是检验所读文字是否在个人已知数据库中的过程。就是自己的思想和作者的思想碰撞、印证、改变的过程。
1、读到自己熟悉的。
这个很好理解,就是书中的内容我们一眼就会。比如小学生的课本,我们一看就会。读起来没有什么障碍,内容都是自己已经知道的,读完也不会有什么长进。
所以,这部分内容就可以跳读、略读,一目十行地读,读的速度快一些,
不至于浪费太多时间。
2、读到自己听说过但不熟悉的。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一段文字,觉得似曾相识,但是自己又不是太懂。这就是需要我们花费精力精读的部分,需要结合自己去思考内化的部分。
听说过,让我们对它产生好感和重视。不熟悉,激励着我们去理解和掌握。
相信很多人曾有过这样的感觉,看到一段文字,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认同感,觉得作者写出了自己的心声,感觉找到了与自己有相同想法的人,懂我的人,会特别开心,会点赞加关注。
这种共鸣,能够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会感觉自己读出了东西,收获到了知识。
其实,我们所有知识的获得,都是要经历在自己大脑中,产生共鸣之后,我们才会接受它,理解它,掌握它。
否则,对于陌生的知识,我们会本能性的排斥。即第3种状态。
3、读到自己完全陌生的。
看到自己未知的东西,我们会觉得陌生。因为它与我们已知的东西不是一个阵营的。
就像遇到跟我们肤色不同的外国人一样,我们的第一反应肯定是排斥,带着轻蔑或者怀有敌意。这是我们的本能。
读到一个陌生观点,要么觉得它是胡编的,要么觉得它太高深。总之,我们都会放弃“内化”它。所以,这部分内容我们读完之后,也记不住,想不起,跟没读过一样。
我们应该做的是,尽量花点时间熟悉一下它,让它在大脑中留下一个初步的印象。以后再遇到它,就会转化为我们上文介绍的第2种状态。
有点像,一回生,二回熟的感觉。
总结一下。上述3种读书状态,只有第2种是我们能够学到东西的,第1种和第3种,是让我们感觉没有收获的部分。
所以说,读第一本书,根据二八法则,我们能够收获到的也就是第2种状态下的那20%内容,其他的80%内容,对当下的我们并没有太多价值。
但也恰恰是这80%的内容,可以提高我们的读书速度。让我们留下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第2种状态中去。
以上,就是读书过程中的底层逻辑。希望小伙伴们能够多多体会到这3种状态,进一步提高读书效率,摆脱读地慢、收获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