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一个女人疯狂刷卡购物,传说一口气刷了三四百万,成了最近两天的热点。
关于事因,开始说是富婆和老公吵架,后来又说是刚刚查出绝症,也没刷几百万那么多。
现在看,“赌气说”应该是现场网友瞎猜,“绝症说”才像是知情者言,是真相。
而且“绝症说”显得更为合情合理。意识到余日不多,不管不顾疯狂一把,也是人的正常心理——正常的反常,反_常人,更反她自己的常态。她若真是个富婆,本就是个购物狂,不太可能在极端心境下还用购物去发泄。除非她本不是富婆,也不是购物狂。
照片上,她神态自若,似乎还带着一点微笑。这就让得知真相后的我更为痛心。她越是气定神闲,越是让我猜想,她此时此刻的内心该是多么地绝望,多么地苦痛。
没法知道她的身份,但凭外表大约可以断定,她是个体面的女人,要脸的女人,甚至可能是往常跟人还个价都脸红的女人,而此刻,她坐在众人的包围圈里,坐在整个商场的人的目光和指尖所向的交汇之处,没有一丝惊慌。
众人不知道,他们在围观一场指向死亡的戏剧。在高大气派灯火辉煌,流淌着轻松韵律,散布着俊男美女的商厦里,面对满地的购物袋,小说家和侦探家怕也只能联想到富婆和二奶。
他们看着她,她也看着他们。她知道他们在想什么,他们却不知道她在想什么。不知道她平静之下,是电闪雷鸣,是暴风骤雨,是山崩地裂。
众人看她,像在看另一个世界。她看众人,也像是在看另一个世界。不,不是“像”,她兴许已经真切觉得那触目可及触手可及的林林总总,已经是与她无关的另一个世界了。对面的世界有无数人,而她的世界只有她自己。
而少有人意识到,活着和死亡都是孤独的事,一人一世界,酸甜悲喜,都只能一个人体会。所谓感同身受,是典型的自欺欺人之语。
更少人意识到,活着比死亡更加孤独。有多少人是活着不被人留意,死了才被人察觉的?那位女士选择在大庭广众之下上演致意死亡的戏剧,是否也有在死亡之前先把孤独杀死的潜意识呢?
但孤独是杀不死的。死亡的独角戏,观众越多,才越是孤独。她从亲友围造的孤独场里跑出来,又闯进了更大的孤独之域。如今不仅是那商场里的几百之众,全国亿万人都在看她。
戏剧对于她,是比喻。对于我们,却是事实。除了真正关心她的亲友,其他人的确是在看戏。她是死亡的主角,我们是死亡的看客。就像过去看过的无数戏一样,主角是主角,看客是看客,双方泾渭分明,不可能互换。
可是,死亡之戏非同一般,每个人无可遁逃地都要上场,都要成为主角。上一刻还是看客,下一刻就是主角。这个只有上帝观看得到的大戏,每时每刻都在上演。
在得知绝症前,那位女士也是死亡的看客,耳闻目睹过无数的死亡。然而,人有旦夕祸福。就像二次交通事故,前一秒还在看人卧在血泊里,下一秒他就倒在了血泊里。
脱离幼稚的人都懂得,一秒之间分生死,倒也是某种幸运。坏的是接到死亡通知单后的时间太长。过渡期越长,恐惧感及由之派生的其它不良情绪也与日俱增,更别说还有肉体的苦痛。生不如死,如何是好?
像成都女士那样疯狂一把当然不解决问题。毕竟不是过把瘾就死。管用的,最好是已然就绪的平静淡然的心态,以及之下的正确死亡观。我们无法主导生死,但可以主导面对生死的心态。不是说幸福掌握在自己手里吗?没有安乐死,好心态就是握在自己手里的一生中最后的幸福权。该没有人想弃权。
但抵达平静,无它,唯有靠长久的修行。有人活着只想着活着,从未认真思考过死亡,就算他平日把死字挂在嘴边,等死亡真的来临,怕也注定跟叶公好龙一般,尽剩惶恐。
既然每个人都会成为死亡的主角,就不要只傻傻地做个死亡的看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