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读书开始,你总会遇见一些BUG一般的同学。统称为“别人家的孩子”。
别人家的孩子也分两种,一种是刻苦型,一种是玩乐型。最让我们痛恨的就是后者,你说你刻苦成绩好就算了,结果你玩也玩了,成绩也没掉下来,什么鬼?
01
今天讲的“充电时刻”,目的是为了完成一件想做又觉得难的事。原则有二,不轻易改变,每天只安排一个。
讲的就是专注力。首先,一件事如果你72小时内没行动,你可能就一直不会做(拖延)。其次,不轻易改变时间,就是倒逼你行动起来。但是,最关键的还是最后一点,每天的这个一个小时里,只安排做一件事。
专注力,我们现在说的最多可能是10000小时定律。即当你刻意练习某一样技能达到10000小时,你就是专家。但是这里有很多问题,我们这种普通人,每天工作八小时,专注的时间大概也就2、3个小时,以平均2.5小时计算,周末节假日都不休息,10000小时=4000天=11年。你的人生有几个十年可以浪费,万一你坚持到最后不是你想要的呢?
我这里不是唱反调。不经过思考的人生不值得一过,不经打磨的技能不值得一提。没错,但是还有一笔时间帐你没算。算法是这样的,我们读大学,平均一门课从开学到考试大概是16周,一周算2次课,一节2小时,也就64小时。这还是可能比较重要的课,也就是说,我们大学时代对学生的标准是,通过64小时的学习,基本掌握和运用一门知识。64小时/2.5小时=25天,即一个月时间而已。你用一个月时间小范围的去试验一门技能,一年你都可以横跨12个领域了,现在还觉得时间多,无事可做吗?
专注力,核心竞争力啊。
02
我自己用的是苹果手机,App Store里各种应用。今天的书里就把学习类工具分为了思考类和组织类。这不是重点,重点在于管理。即输入不等于输出,输出不等于使用。
知识改变命运是一句伪命题。知识不能改变命运,知识内化进行动才可以。即为什么我们懂那么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你去做了吗?不管成功失败,思考后,爬起来再去做。很多人只是读了那么多书,仅仅只是读了而已。
第一步,读。第二部,做。最重要的是第三步,思考。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你必须思考背后的逻辑,及时整理调整方向。
我是上个月的晨读全勤,但是有时候我总觉得,今天的晨读好像和前几天里的某一个观点类似。但是就是想不起来,那是因为你没管理好你的知识。我们应该每天,每周,每月都整理一次,其实核心知识就那么点,大道至简,殊途同归。不同的作者用各自的方式在阐述着同一个核心内容。
输入是第一步,让你打地基。输出是第二步,强化加深你的地基。整理思考相当于你把整个再巩固一遍,根深蒂固。平时我们写日记就是回顾一天,月总结就是回顾一个月的成果,半年报告,年度总结不就是回顾这段时间的成果嘛。
很多名人都喜欢出自传,那是因为他们把自己的过去整理一遍展示给世人看的同时,他们也在借此思考,回顾,调整方向,向着更远更高的山峰前进。。
03
趣味点这个东西就是把时间游戏化,数据化。游戏为什么能让人着迷?那些网瘾少年不知道这样不好吗?不是的,因为游戏把东西数字化,具体化。人是一个很奇怪的动物,当你看到你短时间内的付出能具体化时,你会变得无比激动。因为你的付出立马收到了回报。
而趣味点就是类似一个东西,把东西数据化。用娱乐的时间倒逼学习时间。一开始你的专注力不够,那是因为你长期被手机占据大脑,碎片化时间清洗,不要害怕,稳住。
你要尝试从你喜欢的或者一些比较简单的事开始学起来。比如练字,背单词,看一些你感兴趣的书,通过此来累计你的学习时间,养成一个学习的习惯。
趣味点的兑换一开始不要太严苛,因人而异。比如你现在平均玩手机每天有五个小时---不要觉得多,苹果用户可以下载个moment,后台不关自己检测手机使用时间和次数----,如果你按照书里写的,那就要花十个小时学习来兑换这五小时,显然不可能。比如你一开始可以通过30分钟学习,兑换15分钟娱乐。
不要觉得时间短,因为你大脑已经长期适应了碎片化的时间管理。不要一上来就逼死自己,根据微习惯这本书,一开始设立的目标应该是踮踮脚就能够到的事。不要好高骛远,那会让你再一次流产这个计划。
今天讲的就是时间管理和专注力的问题,仔细翻看近一周的晨读,很多观点都是近似的。你知道不等于你做到,你做到不等于你成功。知道了,就耐心去做。做到了,就再细细打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