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去年买完房子之后,我就很少关注房价了。小妮同学妈妈去做房产中介了,有一天,她跟我说:"你知道吗?"你家的房子升值了30-40万。"我惊讶的问:"真的?"这才一年不到。这涨速真赶的上08-09年的上海房价的涨速。我们两个不约而同的说:"小妮,你真是爸爸妈妈的福星,如果不是你,爸爸妈妈绝对没有勇气负债那么多去买房子。"小妮一脸不解:"福星是什么,意思是我有福气。"我们笑而不语。
我们每次买房都是被动的,这一次完全是凑巧。一年涨50%以上是我们没有预料到的,这很大程度上依赖的是上海已经上天的房价。
因为每一次选择都是被动的,所以说不出任何成功的经验。失败的经验却可以列出很多条。或许你有可以借鉴的地方。
一:以价格为导向,忽略地段为王的观念。有多大的经济能力就选择多少钱的房子,正常人都是这个思维。但是也有一些不正常的思维。一种是我买的房子一定要比我可控范围低很多,另一种是我要用最少的资金撬动最大的盘子。我属于不正常思维中的前一种。就是很怕死的那一种,如果那个金额超出了我心里预期一点点就不敢下手。08-09年我住在北九亭,那时候80万以下的两房一抓一大把,而我的上限是50万。所以舍近求远,把目光投向了金山,临港新城等地方,我还真的去看过,但是看过之后觉得真的不适合我,就放弃了。错过了在上海买房的最好时机。
二,意志不坚定。04年我们一同来上海的有五个同学,我是第一个提出要买房的,而且跟好友都打电话说过,也跟我爸说过,我爸说你买房我马上给你打5万,直到现在我还是很佩服我爸的,虽然一辈子生活在一个小县城,但是眼光却超出了很多同龄人。当时首付只需要两成,也就是15万左右,按照我们当时的经济条件,凑个15万是绝对没有问题的。但是我提出的这一建议没有得到婆家的支持,婚姻是两个人的,光得到娘家的支持显然不够。而且那时候年轻,不敢一个人做决定。后来五个人当中,一个人回了海南,其余四个包括我留在上海。我是唯一一个没在上海买房的。当她们打电话给我一一转达喜讯的时候,我正在老家坐月子,当时心拔凉拔凉的。
三,没有投资的概念,都是以自住为目的。我曾经以为我会在我买房的地方定居,生根发芽,一辈子不离开。但是很快,现实就把我这个理论推翻了。我们第一套房子在昆山城西,靠近阳澄湖高铁,我们刚开始搬过去的时候,都是从上海或者上海虹桥坐动车直接到阳澄湖站下。上午有两趟,下午有两趟。虽然高铁票单程要25元,加上在上海的地铁费用,差不多单程要30元,但是因为时间短,单程大概20分钟。住在那里还能接受。后来高铁上午和下午各取消了一个班次,而且有的那两班还不在上下班时间,这条路线完全行不通了。必须要到昆山南去坐高铁,而从城西到昆山南要坐两班公交车,40多分钟,而且晚班那时候8点就停了,所以没有可行性。只有打车,费用30元多一点。这样加起来,一天的交通费大概要花掉100元左右。上个班工资全贡献给了中国铁路。我们邻居坚持下来了,因为他买了私家车,而且工作时间比较自由,可以坐普通火车,费用也降下来了。在那里住了一年半以后,被迫搬离。
四,没有学区概念。昆山有一所很出名的学校叫"娄江实验学校",离我们小区很近,但是我们不是它的学区,我们小区对口的叫黄泥山小学,跟它相去甚远。如果当时稍有学区意识,就会稍微朝市区的方向买一点,而不用到了上小学时操碎了心。以前认识的一个朋友,在我们小区买了一套大户型,两个儿子,为了孩子读书,又去买了娄江的一套学区房。所以条件稍微好一点的人家都是去其他区找学校。
当然我也有自己的坚持。正是因为这些坚持,我们才赶上了这一波的升值潮。
一,我不会到离上海太远的地方去。根据我的专业,上海的机会比其他地方多一些,而且实现了我小时候的梦想:"外面很精彩,我想去看看"。生活了这么多年,早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生活,还有这里的朋友圈。所以错过了上海之后,我把目光锁定在昆山。
二,我比较重视小区的建筑品质,绿化和物业。我们之前的小区开发商是新城地产,它在江苏还是比较出名的。小区栋距宽,绿化率也高,物业相对比较负责。所以当周遭的楼盘涨的时候,它一定是涨的最多的那一个,毕竟硬件在那里。
三,我决不买公寓。13年我们搬到花桥的一处公寓,管理看起来挺正规的,上下电梯都要刷卡。但是人员却非常杂乱。因为一梯N户,所以特别的吵。那时楼上住着一户人,每晚通宵打麻将,就在我们卧室的楼顶上,那一段时间快要得神经衰弱了。我一天晚上上去敲门三次都不管用,人一走,照样打。后来我报警了,警察一来,那些人就把东西收起来,不承认在打麻将。后来报了好几次警,才解决这个问题。墙体隔音效果超级差,吵架的,打情骂俏的,都听的清清楚楚。事实证明,公寓涨幅远不如普通住宅楼。
房子升值其实不能给我们带来多少实际的利益,我们还是那个负重前行的房奴。如果不打算售卖的话,那不过是一串数字。不过心理还是稍显兴奋,多年媳妇熬成婆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