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林悟道《韩非子-奸劫弑臣》第三十七章 世义
红林悟道《韩非子-奸劫弑臣》上一章中韩非子主要讲了世之学者的主要学说与核心思相,韩非子用臣子给君主进言的方式表述出来,显得更加真实。首先,世之学者给君主进言从来不说:“乘威严之势以困奸邪之臣”,而都是说:“仁义惠爱而已矣!”意思是让君主只以德服人,而不依法治国。君主不要凭借威严的权势去抑制奸邪的臣子,而是用仁义惠爱治国就够了。如果君主用仁义惠爱就能治国,国家就不会混乱如此,实事证明不行。世之学者用这样的学说进言,只是看准了君主“世主美仁义之名而不察其实”,意思是君主喜欢仁爱的名声而不去考察它实际的效力,如果君主真的听信了这样的言论,结果就是“是以大者国亡身死,小者地削主卑。意思是:因此,严重的国家灭亡君主身死,轻一点的土地丧失君位卑下。
以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两者的关系到底怎么理解呢?不能说是硬币的两面,也不能说是主要与辅助的关系,更不能说是表里的关系。尤其不能说按社会国家的实际情况而定,国乱则法治为主,国安则德治为主。在我看来,法治永远是第一位,而德治永远是第二位,没有其它方式和排序。不管是战乱时代,还是和平时代,人类社会还是以人为主体的社会,这一本质并没有改变,人类社会的自然定位也没有变化,还是自然界的一份子,是自然界的一份子就要接受并学习自然规律的约束与规范。所以由自然法则衍生而出的国家律法必是治国的首要选择。如果否定了这一定律,也就违背了自然规律,其结果韩非子说的很明白:大者国亡身死,小者地削主卑。
治国靠法,教化靠德。只有法能让人性恶的一面受到遏制与控制,因这人的天性是怕受到惩罚,而只有律法才有惩罚的权力与力量。而德是让人更加文明,在律法的框架与基础上,通过德的教化,让世人知道礼义廉耻,在行为上符合公理。韩非子非常清楚人性的善恶,所以当他坚定的说出“世主美仁义之名而不察其实,是以大者国亡身死,小者地削主卑。”后反问了一句“何以明之?”我是怎么知道这些的呢?他答道“夫施与贫困者,此世之所谓仁义;” 意思是把财物施舍给贫困的人,这是世人所谓的仁义。世人利用人求生的本能与贪婪的本性,把财物施舍给贫困的人,得到他们的赞美,就把这种行为称为仁义。还有“哀怜百姓,不忍诛罚者,此世之所谓惠爱也。”意思是可怜百姓,不忍心惩罚,这是世人所谓的惠爱。世人利用人不想受惩罚的本性与恻隐之本能(包括世人本身就具有这本性与本能),可怜世人不忍心惩罚,轻处或赦免不法之人,就把这种行为叫做惠爱。
其实,韩非子在前文说了多次,正是这样的仁义与惠爱让社会陷入了混乱,国家越来越穷,民众越来越野蛮。外来的施舍并不能消除穷困,消除穷困最好的办法是给予穷困者消除穷困的办法,包括生产资料。人性的贪婪注定了施舍是无法填满欲望的深坑。宽容的心态会更加纵容不法之人的不法之为,所以在韩非子看来这是伪仁义与伪惠爱。
《何以明之?夫施与贫困者,此世之所谓仁义;哀怜百姓,不忍诛罚者,此世之所谓惠爱也。》
在公司管理中,老板的宽容并不代表纵容,施舍并不代表报酬。中国有句老话,我觉得讲得很好,就是救急不救穷,穷人不是表面的穷而是思想与意识的穷,所以治贫先治愚。老板是生产资料的提供者,创造平台的搭建者,不是财富的复制者,财富需要平台上的舞者去创造。老板的仁义不在施舍而是提供平台,老板的惠爱不是宽容而是严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