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服务于最终目的,随时回到原点思考。在你思考判断的过程中,难免有错误,有偏差,在第一个偏差基础上继续推进思考,就必然有第二个偏差,以后每一步都是偏差的叠加,错上加错就是这个意思。
【曰仁云:“心犹镜也,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近世格物之说,如以镜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镜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镜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后亦未尝废照。”】
这是陆澄记录一段徐爱(字曰仁)说的话。徐爱说:“人的心就好比一面镜子,圣人的心是一面明亮的镜子,常人的人是一面昏暗的镜子。朱熹的格物说,就像用镜子去照物,在照上面用功,不知道镜子是昏的,怎么能照呢?王阳明老师的格物呢,就是磨亮那镜子,在磨上用功,把镜子磨亮,也没有荒废照物的功夫。”
陆澄记录的徐爱这番话,之前徐爱记录过他和老师的对话:
问:“圣人应变不穷,莫亦是预先讲求否?”
先生曰:“如何讲求得许多?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是知圣人遇此时,方有此事。只怕镜不明,不怕物来不能照。讲求事变,亦是照时事,然学者却须先有个明的工夫。学者惟患此心之未能明,不患事变之不能尽。”
这个心如明镜,怎么明呢?我们通常说,看问题你要抓住本质,什么是本质?我的体会,本质主要两个方面,一是常识,时时刻刻不要脱离常识,用常识思考,离开了常识,镜子就昏了。二是始终服务于最终目的,我做这件事到底是为什么,做事离开了最终目的,镜子就昏了。
能做到始终服务于最终目的,下一个要诀就是随时回到原点思考。因为在你思考判断的过程中,难免有错误,有偏差,在第一个偏差基础上继续推进思考,就必然有第二个偏差,以后每一步都是偏差的叠加,错上加错就是这个意思,镜子越来越昏暗。
反之,每一步都重新回到原点思考,不仅能避免偏差的积累,而且有助于发现之前的偏差,等于每一次思考,都擦一次镜子。
最后,一定要无我,去除意必固我,因为“我”,是最大的昏镜,在镜子上盖上一个“我”,就只看见“我”,看不见别人,看不见现实。
始终服务于最终目的,随时回到原点思考,去除意必固我,就是在你格物照物的时候,时刻在反复擦亮自己心里的镜子,如此物来心照,随感而应,无物不照。达到陆九渊的境界:
“我在那无事时,只是一个无知无能的人。一旦到那有事事,我便是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人。”
又写诗云:
“昂首攀南斗,翻身依北辰,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
四方上下谓之宇,古往今来谓之宙,宇宙第一人谓之陆九渊,豪气冲天呀!
我的《传习录》学习参考书目:
《传习录 明隆庆六年初刻版》,王阳明撰著,谢廷杰辑刊,张靖杰译注,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
《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