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刚毕业那年,我曾经在一家公司面试,当时被要求一定要先完成DISC测评才能进行后面的环节,这算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接触DISC。其实那时啥也不懂,测评做完了也不知道DISC是什么鬼。
在那之后我再也没有接触过DISC。
直到2019年12月初,猫叔在剽悍行动营推出了李海峰老师的DISC访学计划,虽然那段时间我忙得飞起,但还是毅然决然地报名了,因为我对李海峰老师早有耳闻,而猫叔一直都对他赞赏有加,我相信他的课程一定很超值,事实证明这个决定实在是再正确不过了。
短短21天的训练营很快就结束了,可是每天打开喜马拉雅聆听李海峰老师那磁性有魔力的声音已成为习惯,他的那句开场白“你好,我是李海峰,凡事必有四种解决方案,欢迎来到DISC人际关系训练营”似余音绕梁,每当我想到DISC,这句话就会回响在我的耳边。
虽然我学习DISC的时日尚短,但也算是收获满满,忍不住想要将自己所学和大家分享,希望和大家一起共同成长。说了那么多,DISC究竟是什么鬼?
DISC是研究正常人行为风格倾向性的工具,主要用于提升对人的敏感度,它的理论源自于威廉马斯顿博士1928年出版的一本叫《常人之情绪》的书。
马斯顿博士认为人都是有习惯的,人的行为都是有倾向性的。他按照倾向人还是倾向事,以及行为风格是间接(速度慢)还是直接(速度快)两个维度(如下图所示的横竖两条坐标轴)把人分为了四类:D、I、S、C。
我们先来梳理下这两个维度。
第一个维度: 关注事/关注人,也就是焦点在任务导向还是人际导向,说直白点就是一件事情发生后,我们会更关注事情的发展和结果还是事件中的人的感受。
比如,公司举办趣味运动会,在最后一项接力赛时有人不小心摔倒,使你们部门就这样和即将唾手可得的冠军失之交臂。这时候你的第一反应会是什么呢?是:会想那个人怎么会这么不小心呢?眼看就要到手的冠军就这样没了(关注事)还是:跑到摔倒的人身边查看情况,看对方是否受伤,需不需要帮助(关注人)。这两种反应,哪一种会比较好呢?是关注事的,还是关注人的?答案是不一定,怕就怕团队的成员只有一种类型。
第二个维度:直接(快)/间接(慢),这个维度可能比较容易理解,就是在我们有了一个目标或想法后,是单刀直入还是委婉被动。
比如,你喜欢上了某人。你是:直接跑到他或她面前,向对方告白,表达你的爱慕之意(直接),还是:通过一系列的行动来表示对对方的关心,让对方自己去感受你的心意(间接)。也许从效率上来讲,直接的方式更高效,但结果就如海峰老师所说“不一定”。要看对方,要学会从他人的角度出发。
接下来我们来解说DISC。
DISC其实是四个英文字母,代表着四种行为风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D、I、S、C。
D:代表dominance,称为“支配型”,速度快且关注事,他们关注结果、目标明确,典型代表有拿破仑。
I:代表influence,称为“影响型”,速度快且关注人,他们善于调动氛围、风趣幽默,典型代表有克林顿。
S:代表steadiness,称为“支持型”,速度慢且关注人,他们乐于配合、善于倾听,典型代表有圣雄甘地。
C:代表compliance,称为“谨慎型”,速度慢且关注事,他们思维非常严谨、追求卓越,典型代表有比尔盖茨。
上面所说的这四种特质的典型代表,不代表他们每个人身上只有D,只有I,只有S,只有C,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有D、I、S、C,只是比例不同而已,所以我们说D特质很高只是说他的D特质相对其他特质比较突出,不代表没有其他特质。
同时D、I、S、C这四种行为风格不是优点,也不是缺点,而是特点,本身没有好坏对错之分,只有合适或者不合适。熟练地掌握DISC,你会在描述一个人的时候,用的不是优点、缺点,而是一个特点,这样的描述就会比较客观,尽可能地贴近或还原那个人。
另外D、I、S、C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调整和改变的。在我们学习了DISC后,就会慢慢认识到自己是怎样的人,了解自己后就可以学着调整自己,扬长避短。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我们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提升和改变自己才行,不要等到被甩下车再来后悔。
在古希腊的雅典城里,有一个象征着光明的阿波罗神庙,它的门楣石板上,用古希腊文刻着一句箴言:“认识你自己”。几千年的沧海桑田,这行字依然依稀可见,可是认识自己对绝大多数的人来说却依然是个难题。所以在学习了DISC之后,我们有必要运用这个工具来更客观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提高自己,学以致用才是真的学。
最后,感谢剽悍江湖访学计划,让我有机会参加李海峰老师的DISC人际关系训练营。李海峰老师说过“独处时照顾好自己,相处时照顾好别人”,希望与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