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到这本书,是无意间在知乎看到大佬的推荐,拜读完之后,实在是佩服作者。在书最后一部分,埃姆·格里芬直言对话意义上的传播的实现难之又难,然后看完这本书给我的最大的感受,便是《初识传播学》实现了传播中的对话。
初识传播学的最大特点在于它强调读者体验,不但祛除了传播学理论的晦涩刻板,而且致力于将它们转换为普通人可以在生活中应用的工具。全书以深入浅出的方式,由信息、意义、语言、思维等最基本的概念入手,逐步过渡到如何认识与理解人际之间,乃至个人与群体、与社会及文化的纷纭复杂的关系。作者用心极深,整篇书都在极力将理论简明化,使初学者能够拥有更好的学习体验。(不过受我个人知识能力水平的限制,书中也涉及到了大量心理学、行为学、哲学等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一些高深的理论我阅读起来还是很多困难的,所以只能说是泛读吧,哈哈O(∩_∩)O。)
铁老师课堂上的讲授已让我知晓传播学与其他学科的密切关系,但传播学与神经科学的交涉,我在本书中也是第一次领略到。由于中美文化上的差异,以及翻译上的出入,这本书给我的影响更像是一次脱离教材与课堂的查漏补缺吧。
我最喜欢这本书的一点,便是作者会在每一个章节的下方举例,配备直观的参考资料、文献、注释、插图。从教材的角度来看,它是非常平易近人并且幽默风趣的。作者不在给你灌输理论,而是在引导你去思考理论。
那我们作为传播学的学子,是否也可以借鉴这一点呢?新时代的受众反馈越来越重要,但仍然充斥着大量“我传播什么,你就接受什么”的传播现象,就拿某些大学课堂来言,有些老师整个学期的课程就是对着PPT“念读”,整个知识的传授就是一个上班打卡,下班提着包走人的过程,也从不去关心学生的所感所想。那这种知识的传播,是否能被称作健康的传播呢?
传播学的本质,是信息的产生、传递、反馈。而不仅仅是产生,只有完成了从受众反馈到传播者的步骤,传播才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