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面对任何问题,一般会产生两种选择。
"要么滚,要么忍","要么成功,要么失败""要么支持,要么反对""而史蒂芬科维却为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选择-第3选择。
史蒂芬.科维是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大师,他的成名作《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对很多人产生了影响。在《第3选择》中他把《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浓缩成一件事,那就是随时做出“第3选择”。
第3选择最本质上的思想其实是佛教讲的无分别心。
我们通常把生活分成“工作”和“休息”,于是“不停地工作”和“退休后休息”成为了两种选择模式。其实我们可以寻找第3选择:“选择一边奋斗,一边享受人生”。这样就有了快乐的心态去面对工作,放松的心情去享受休息。
反复品读了这本书之后,不禁打开了我思考问题的方式。有时候在和公司同事商讨问题时,我想到的是此非及彼,非黑即白的方案,而没想到还有第3选择,其实可以更为柔和的方式去解决,最终实现共赢。
那怎么实现第三选择呢?书中提到主要寻求协同思维模式。寻求协同的思维模式包含四步:
第一步:看到自己。将自己看做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随时都具备选择的权利。遇到问题时不禁问自己面对这件事情是自己本人还是自己的情绪?很多时候情绪占了上风,好多人犯错也是因为一时冲动。
罗斯福夫人曾说没有人能够让你生气,除非你同意。
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有选择的权利。遇到什么事情都说自己没有办法,不得不这样做的人,是把责任推卸给了他人,完全放弃了选择的权力,这种人是无法看到自己的。
第二步:我看到你。把他人看作一个独立的人而非物,常常我们在和他人打交道之前就已经对对方有了标签。“他蛮不讲理","他素质低"。此时,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身份,一种偏见,你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他人时,你永远不会想要和他探索第3选择。
第三步:我找到你。我们面临着对方和我们意见不一致时,最好的应答是:“对这个事情你有其他建议吗?我需要听听你的想法呢”,并切实采取行动,用心倾听,而不是急于反驳和争辩。让对方的情绪缓缓流出,我们才能真正的看到对方,才能进一步去探讨第3选择。
第四步:我和你协同。找到一种更好的从未想到过的解决方案,而不是陷入相互攻击,互相争执的循环。在这一步可以使用头脑风暴,不评判不争执,鼓励对方想出尽可能多的方法,直到能够满足双方的最基本需求 。必须要相信能够找到第3选择,这一步才会有好的效果。
而创造双方协同有四部曲:
(1)询问
"你愿意和我一起寻找一种更好的解决方案吗?"这可以让对方减少防御,与你一同探索实验。
(2)界定
双方讨论“更好”究竟意味着什么,把双方所需要的更好的基本条件都列出来。
比如对已婚人士来说,经常面临的一个问题是过年究竟回女方家还是回男方家争执不休。双方在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案是可以这样做:
回家的目的是希望看到父母,那么我们可以展开头脑风暴。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同时看到双方的父母呢?
"要不我们把双方的父母都接到我们家来,一起过年?
"或者我们改变以往的方式,不一定要回家,把双方父母接到一起旅游过年?"
……
总之并不是非得到男方过年或者女方家过年这种双向选择。
(3)创造
双方共同努力,去探索和创造一个可以达成界定条件的第3选择
(4)达成。当形成真正的第3选择时,协同双方达成协同,为选择而努力,从而实现共赢。
看完这本书时,我不禁后悔以前处理一些棘手问题时简单粗暴的沟通方式,为此常常和他人陷入互相争执的状态。如果换一种方法肯定会达到另外一种效果。
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刻意训练自己的第3选择思维,当觉得不知所措时,不妨放慢脚步问问自己是否还有第3选择,或许能看到另一番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