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以大四毕业为圆心,两年时间为半径,画个圆。我简单的总结了这几年渐渐体会到的生活乐趣,以分享和打开思路为目的,抛砖引玉。
有的时候,我会觉得可能有些想法一辈子都实现不了。比如买东西不用看价签,不用工作以写字为生养活自己,有生之年去各种地方旅行等等。甚至有时候看着英语也会有可能永远也没办法做到随心所欲的使用这门语言。难免泄气。
而且人生的很多时候,并没有办法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以此组成自己理想中的生活。很多计划,被现实打乱,我们也被迫变成一个按部就班的人。
“你的旅行计划,写作计划,健身计划,英语计划......进行的怎么样了?”
“等等吧,这段时间好忙,暂时停掉了,来日方长。”
如果,这个世界真的有那么多来日方长,哪里来的抱憾终身?
经常听到身边的人抱怨无聊,然后在韩剧或者综艺的陪伴一过就是一整天。这或许是生活方式的一种,个人选择而已。但是,如果真的是这样,何必抱怨无聊?毕竟看综艺时候的笑声不假。他们又何必再这样度过一天以后,抱怨自己荒废了?我想是因为后怕,毕竟自己也是那么过来的,毕竟每个人的内心里还是会希望自己能够生活的充实有趣吧。
偶尔会有人给我的微博留言,说喜欢我的生活,尤其是发九宫格的时候。其实,都是些简单趣味,甚至在我一些朋友看来,我过得还蛮无趣的,可是我知道自己内心还算满足并且一直为生活的更充实而努力着,这就够啦。所以,斗胆写写自己,是如何杀死生活中的无趣的,以及一些相对具体可以提供参考、打开思路的方法。
1.你这个磨人的小妖精到底想要啥
把这个问题放在第一个,是因为,它最重要。又要说到一个老梗了:
初中的时候,老爸经常问我以后想做什么?我以为他问的是理想啊工作啊什么的。那个时候我模模糊糊的想当老师,但是他会问的更具体,具体到让我想象并且描摹以后的生活,并将其场景化。然后我就傻眼并且烦躁,觉得老爸想的太远了。
可是到后来,我发现身边一些很厉害的人,实现目标的人,通常都是早早的就明确自己想要什么的人,他们的内心有足够强的欲望,成为他们的动力,让他们保持专注。
举个简单的例子。考研期间,我老爸就跟我说,让我尝试不要被太多的人和事分散自己的注意力。既然要考电影,就尽量围绕着电影这件事转,不管是学习也好,玩乐也好。内心始终记得电影这两个字。包括这段时间接书评也是,尽管没钱拿,可是我想锻炼自己的文笔,学写书评,并且通过这条路去认识一些其他写字的人。
通常想要的这个东西呢,可能是一个职业,一种生活状态或者一个目标等等。但是,我觉得最好的帮助自己了解内心想法的方式,真的是老爸当时教我的场景化。他当时用了一个词,叫愿景。
去想象一种生活状态,你的生活里有谁,你在做什么,以什么为生,以什么为乐。这些场景一点点出来,你就会发现你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它们由哪些具体的事情组成,而你要过上这种生活,具体需要做什么。
还有一个方法呢,就是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入手,进入一个圈子,就利用日常的社交平台。比如啊,你想想自己微博上关注的人里,除了明星偶像类的,一定有一些你感兴趣的领域内做的比较好的人。
比如我喜欢看书,学英语这些的。我就开了个微博小号,把大号里关注的这两类人挑出来重新关注,并且详细分组。然后也发一些自己的读书分享啊之类的,自然而然的就和一些同好者有了交流。然后,通过他们,也渐渐打开新世界大门。比如,我通过一些读书博主,了解手帐,读书笔记,自己也开始尝试,对时间管理和写作都有帮助。
当然有人可能会问,这样有目的性,不就失去刷微博的乐趣了?其实并不会,以自己感兴趣的圈子去经营和建立出来的人脉,刷起微博来真是格外爽,吐槽体质都会得到治愈。而且看着他们的生活,想想他们让你羡慕的方面,也很容易学到东西并想明白自己要什么。
2.还是要说到时间管理这个老话题
我个人是属于对时间比较有紧迫感的那类,以前只是比较在意守时,大学期间开始学着掌握自己的时间,真正的原因之一是:我很怕死,怕自己还没来得及体验更多,就死了什么的哈哈。
早起的虫儿有鸟吃
对于时间管理这件事情,在我看来,起点应该是早起。从大二开始坚持早起,到现在已经研一了。这个习惯的养成对我来说是一次性成功的,主要是因为思想观念的转变,认识到早起的好处:
①吃早饭
那个时候想减肥啊,早饭就变得很重要,再加上自己是个吃货,不想错过一天三顿饭里三分之一的机会咯。
②延长生命
是不是觉得很玄乎,但是早起以后比室友或者其他人多清醒着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真的会觉得自己这一天过的更长一点,相应的就好像比别人多活了几个小时。
这两个就是我最真实的想法,其实还有诸多好处,我就不多说了,最重要的是自己真的能够意识到呀。
提前规划+随手记录
既然要管理,就还是要耐下性子去规划。因为自己是学生,所以只说自己当初的经验。找个空闲时间,把课表拿出来,看看自己每天有多少时间是可以自由支配的,又有多少上课时间是可以自由利用的。可以简单的画个表格,看起来会比较明了。然后列出自己每天必做的事情和想做的事情(把自己的目标拆分成小目标),根据所需要的时间以及个人习惯把这些事情填到自由支配的时间里。一开始可能会不习惯,但是时间长就会下意识的知道自己在某段时间里该做什么事情了。
举个栗子哈。
每个星期有些时候是下午一点半到三点半的课,其余没事。在这样的一天里,我的时间安排大致如下:
- 6:30起床,这个时间我会根据自己的情况在前后给自己半个小时的自由调整时间。然后吃早饭,我虽然住校,但是不会去食堂吃早饭。通常就是提前囤粮,鸡蛋面包麦片水果之类的。一边吃一边打开电脑看会电影或者听会东西或者刷刷手机。
- 吃完早饭一般不会超过8点。接下来是看书。
- 9点半的时候去健身。
- 12点不到洗完澡回来,吃饭,上课。通常情况下,我们的课水分比较大,上课的时候我可能刷刷微博,找点信息,看点书。
*16点回宿舍看电影或者去图书馆借书还书。
*18点晚饭也是在宿舍解决,照例一边吃一边看电影,一般中午饭从食堂打包回宿舍也是这么干的。晚饭过后依然是看电影或者看书或者写字或者看英语。 - 23点半左右睡觉。
写了这么一坨,我发现,自己这日子看起来真的是蛮无聊的。因为需要做的事情都比较接近吧,区别都在具体事情里。比如看书,看的可能是专业书、闲书(小说)、参考书(写作类)、拓展类(小说以外)、英文原版书;比如看电影,看的可能是专业课作业需要、自己感兴趣的(包括美剧日剧等)、写推送需要;比如写字,写的可能是推送、脑洞、书评......所以,一开始的时候可以规划详细一点,到后面养成习惯,心里对每天需要做的事情都有数了就好了。
当然,我自己的话,依靠大脑是办不到这些的,所以需要辅助工具,比如app和本子。
app:我大学的时候用过ihour,尤其是考研的时候,每天记录自己在每门课上用的复习时间,很直观。后来还用过aTimeLogger2、种子习惯,都还不错。
本子:我从最原始最普通的软抄本用到现在入门手帐本,自己给自己设计个to do list什么的,还蛮有意思的。从前面开始写每周计划,本子最后一页写人生清单,是我最开始用本子记录的方法。
利用你的耳朵
以前大人批评孩子,总会说一心二用不是好事情。其实呢,这也不完全是个坏词。我是觉得,尝试一下一心多用不会比原先一心一意做一件事情效率更低就可以。有些事情是可以同时做的,而且都是很普通的。我个人的话,这方面主要体现在用各种背景音来填满生活。
比如:
- 学校距离地铁站有一段路程,一个人出门的时候我会走着去,要么给老妈打电话要么塞着耳机听英语,经常一个人走着走着笑出声也是够神经病的;
- 偶尔也会戴着口罩在路上,默默地练习pre时的台词或者自言自语复述一些最近看过的书啊什么的加深下印象;
- 跑步的时候也是,听英语或者听歌什么的;
- 写东西的时候如果不是没有想法的情况下,可能会放个比较鸡肋的电视剧听听声音(芈月传、欢乐颂都是这么过来的,然而这两部听都没听完),了解一下剧情,或者开个小窗口。或者放一个英语的视频,磨磨耳朵。
用到耳朵是因为我觉得在做大部分事情的时候,我们用眼睛和大脑比较多,耳朵一般都是闲置哒,所以这算不算怪招哈哈。
你以为废掉的时间其实是个宝
这条我不知道是不是对大家都有帮助,反正我自己是这个样子的,就是因为太守时或者好脾气,经常陷入各种等待中。以前对时间不讲究的时候,也无所谓,后来就比较计较。现在的话,会心平气和的利用这些零碎的时间。做的大约也就是利用耳朵里的那些事。
那单独写出这一条其实是想插播一个梗,关于这篇文的诞生其实是某天下午原本打算和同学逛街,然而她还拖着行李箱以及作为班长即将毕业要和辅导员各种沟通,所以只好找个地方坐着。情急之下,在地下美食城坐了一个下午。手机没流量也不想找wifi,就在等她的时候默默地用印象笔记写了近三千个字。不然,我就这么坐着干等她,又不能把她一个人扔下,该多心疼自己的时间啊。
所以啊,一定要有一些不需要成本。随时可以利用的爱好什么的。嗯,完美过度到下一步。
3.相见恨晚的杀时间方式
在面对各种各样的现实,在我们没有办法按自己的计划进行的时候,一定要记得想办法哄自己开心,这样才不会把怨念转移到自己的目标身上,然后放弃自己的坚持。
从我个人来讲,当我发现为了完成计划而精疲力尽,甚至适得其反的时候,我开始理清思路,给自己的生活增加弹性。说白了,我努力做到的就是不让自己觉得生活无聊,永远有事可做。
可能我这个人比较容易取悦,所以有书有电影的一天对我来说就绝对不是荒废,也不会觉得无趣。这也是和性格爱好,人生方向有关。因为它们对于我的意义是享受与需求并存。常常觉得一天24个小时不够用,如果人不需要那么多睡眠来保持精力,就好了,
但是,也有很多人并不是宅的住的人,所以就尽力去找一些除了逛街吃饭看电影这类日常消遣之外的事情。
比如,看展览。
生活不止有诗和远方,还有免费的展览。如果有心,确实可以了解到一些免费展览的信息,比如毕业季设计专业的毕业展,有好的都可以去看。我觉得这方面,并不需要多么好的品味和艺术修养,有一颗爱美的心就够了。一次看什么都不懂,看多了耳濡目染自然会了解一些。
我自己是懂的很少,但是我喜欢有设计感的东西。大四接到研究生录取通知以后,比较闲,陪同学去上海看了一个家具展,到那边又发现一个法国甜品展是我感兴趣的。我们就一起买票,陪对方看展览,都觉得很好玩。确定自己对这方面有兴趣,就可以试着花点银子去看一些逼格更高的啦。
比如,写手帐。
手帐这个东西我很早就了解过了,直到最近才开始尝试接触,也因此关注到很多热爱生活同时也很优秀的人。因为初涉手帐,不想太隆重,一旦失败,很容易打击自信。所以买了最小的半年本,写了几个星期,收获如下:
清楚的知道自己的时间去向;给自己的手帐排版,再简单也觉得开心。以前学素描的时候,就很喜欢那种在画板前一坐坐半天的平静感。可惜时间过去太久,就还剩点临摹的功力了。
比如,下厨。
下厨这件事情也是很有成就感的。我大二暑假去成都玩了十几天,回来以后对美食的兴趣达到了巅峰。下了个下厨房app,每天朋友圈微博和淘宝都不看,就看下厨房。一个暑假做了很多菜。而且我的习惯是,一个菜只做一次。大概是真的有点天赋,很少很少失败,基本做出来就都挺好吃的。顺便还买了烤箱,把烘焙也学了。技艺不能说多精湛,但是照着食谱做点饼干烤个蛋糕唬唬同学还是没啥问题的。
另外一个额外收获就是,那年学做菜开始我瘦了。因为有时候自己忙活半天已经很累了,并没有劲吃太多,尝尝也就够了。而且看着爸妈吃的开心已经足够有成就感。还有就是,了解了健身以及健康饮食这块,对于食物的健康与否也有了了解。
所以,学烘焙的时候看到做出一样吃的需要投入多少黄油和糖以后自己真的就不会那么想吃了,变成了单纯的技能解锁,同时享受做的过程。当然,健康食品的制作又是另一扇大门啦。
比如,运动。
运动的好处应该不用多说啦,除了对身形的改善,还有就是体质。另外,运动这件小事也可以解决掉很多打发不掉的时间。同样一个半小时,坐着看综艺和跑步或者就走路,都很不一样。而且还可以顺便插着耳机,听歌听有声书听各种可以不需要看画面的东西。完全不用局限在音乐这一块上。克服最初的畏难情绪后,是会上瘾的。
比如,做手工。
我算不上什么心灵手巧的人,小时候女生中间都流行十字绣,小伙伴里就我学不会。但是偶尔做个手工还蛮有意思的。前段时间,在豆瓣看到一个用购物袋做钱包的教程,我就用了一个小时的时间,从制作到完成,并请室友帮忙拍个成果。然后嘚瑟的发个朋友圈,等小伙伴们点赞就好啦。小小的满足一下虚荣心咯。
比如,面基或者结交志同道合的网友。
面基这事我做过大概两次吧,是比较好玩的体验啦。很久以前提到网友这个词,多多少少觉得别扭。后来偶然间在豆瓣写东西的时候,认识了一个男生,从大学到现在,我们聊了有快四年了。没见过面,就是偶尔相互吐槽啊什么的,算是一段在二次元的友谊了。
我的想法是,在虚拟世界里交朋友要么是有共同爱好作为基础的,要么就是聊得投缘哒。有时候,生活中不方便和朋友吐槽的事情,对着一个熟悉的陌生人反而容易说出口。
比如,交换明信片。
我有一个愿望,就是收集全国34个省份的明信片。豆瓣有交换明信片小组,然后我就买了一堆好看的明信片,在里面发了帖子。陆陆续续得到很多回应,大家都很友善,寄过来的明信片上大部分写了很有爱的文字。因为明信片太多,存放明信片的盒子加上杂七杂八的东西甚至要放不下了,我就经常念叨着要有个收纳就好了。结果某次生日,大学的上铺就去MUJI买了个明信片收纳,特别惊喜,当我把明信片一张一张放进去的时候,心里超级满足。
另外,我和身边的一些好朋友出门旅游的话,都会给对方寄明信片。我的钱包里一张存着一张纸,上面写了很多个地址。
比如,逛书店。
逛书店和逛亚马逊或者图书馆都是非常不同的体验,每隔一段时间,去书店逛逛,虽然不一定每次都会买,因为想看的太多,我比较容易纠结,除非遇到特别合心意的,不然大多数情况我还是会把看好的书拍下来回去亚马逊买。其实这是非常不地道的做法,大家不要学我。但我依然坚持逛书店的原因是,只有那里才有和别的地方不一样的气氛以及能看到很多新书,精良的装帧,摸一摸看一看都会让人心情变愉悦。
可能这些看下来,很多人会觉得稀松平常或者有点文艺啊之类的,因为这些都是结合我自己的爱好发挥出来的,真正可以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感兴趣的可以去知乎搜索“冷门爱好”这个关键词,保证你打开新世界大门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