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群里转发这样一张图片,居然被大家集体点头称是。
这个群的成员组成是一所来自国内排名前十X大学的高学历女神们。
不久前,这个群还刚被奥数刷屏过。
几百条关于奥数及学科竞赛类的大讨论,最终大家主要的关注点还是升学和分数。
有的摆出血淋林的事实:
武汉高中升学率只有50%。现在都是连锁反应,好大学,好高中,好初中,好小学,好幼儿园。
有的把矛头指向了老师:
我儿子老师就是个活生生的学而思,从一年级起天天发各种评比,故意在家长和孩子中制造焦虑。
看着一群曾经是学霸,现在渴望孩子成为学霸的焦虑的妈妈们,我也深深焦虑着。
让孩子变学霸的目的是什么?
当年我们都是学霸,但是目前算得上成功吗?
作为所谓分数学霸,你会怀念当年刷题的日子吗?
我们真正期待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
在现行教育体制下上好初中好高中好大学,然后呢?
人生不是百米冲刺,更应该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啊。各种兴趣班与其说在培养孩子兴趣不如说在处理父母的焦虑。
某大数据公司发布的《中国妈妈“焦虑指数”报告》中,不出意外,妈妈焦虑指数排名前十的城市均为一二线城市,其中上海妈妈以超70的焦虑指数高居榜首。
在年龄的分布上,80后妈妈成为最焦虑的人群。你知道排名靠前的焦虑问题是什么吗?曾经的“婆媳关系”“工作压力”问题被“学区房””与“子女升学”赶超,成为困扰80后妈妈的最大因素。这些受过良好教育,工作中巾帼不让须眉的精英妈妈们,没想到回到家会栽在“幼升小”、“小升初”、“留学潮”的跟前。
讲真,这么多年来的应试模式让很多人包括我都已经忘记了学习的目的了。每当我无法自拔地陷入对孩子作业的纠结中,每当我觉得自己的幻想和期待被她磨灭时,我就开始自我救赎,内心默默地说:不看十年,看三十年!
我们现在学习每种知识好像都是为了考一个好分数,如果考试中会出这方面的题,那这种知识就是“有用的”,如果不在考试范围,那就没有学习的必要了。
这样的习惯也许在上学的时候还可以理解,毕竟有些考试是我们无法逃避的。但是如果把这样的思维模式深深地植入我们的操作系统的话,对于我们的生活或许没有太大好处。
只有真的理解了学习的目的,我们才能真的做到“学以致用”。
教育的英文是educate,源于拉丁文的“educare”,本意是“引出”。正如美国瑟谷学校从1968年开始实践的“翻转式学习”所提倡的:引出潜藏在孩子内心的智能。一旦学生拥有了持续一生的学习热情,他人的教育工作也就此完成了。
内心的智能是孩子自己从生命里面开出来的美丽的花朵,不是家长或者老师可以教给孩子的。就像孵化鸡蛋,作为父母,我们能给予的,只是合适的温度和等待的时间。虽然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有天才的基因。但是,我们要相信,世界上任何一个普通的孩子,其实都有属于自己的天赋、特长、兴趣的。
我突然想起有一次女儿和我聊了人生和理想,
“妈妈,将来无论我做什么你都同意吗?”
“当然。”我回答得很干脆。
“那将来我当服务员你愿意吗?”
“Why not?”我真心答道。
“可是我们班的学霸都说长大了要当科学家。”
听到这里,我忍不住抱住她,就像拥抱当年那个幼小的自己:“不,不是每个人都要成为科学家,只要你喜欢并认真去做好一件事,就很棒了!”
养育孩子的过程真是一个不断修炼心性、不断降低自己标准和期望值的过程。
自从做了心理咨询师,我越来越发现家长的角色和心理咨询师很像,聆听子女的心声,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而不是居高临下,坚守权威,颐指气使。我们所能做的,所需做的是耐心的陪伴和不断拓展自我。只有处理好自己的焦虑,做出改变,才能真正静等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