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同学经常读国外文学的话对这两本小说还是蛮熟的哈。这两篇小说的创作背景都是在十九世纪中叶的时候,《包法利夫人》的作者是法国作家福楼拜,《安娜·卡列尼娜》的作者是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
嗯,这两个小说的故事内容相似之处就是,这两个女人都是悲剧人物。同时那他们都是已婚妇女,都有几分姿色,都因为感情而出轨,最终都导致了自杀的行为(一个服毒一个卧轨)。
在那个时期离婚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结婚往往有相对比较简单的原因(男的看上了女的向女方家人提亲)。而在社会的变革当中,女性开始想要拥有自己的爱情,想要去感受更加完美的婚姻生活。但由于原有家庭的束缚,导致她们无法重新来过。
而恰恰因为她们天生丽质又受到过一些教育,导致她们不想安于现状,当诱惑在眼前的时候,她们就会动摇。但最悲剧的是,当时那个社会的男人,在和已婚女人交往的时候,往往不会采取正确的态度。大多是在玩弄感情,或者体会那一时的风流。当这个已婚的女子认真的时候,那个男人就消失了。换来的不只是心灵上的痛楚,更多的是生活中的崩溃。以至于身败名裂,债务缠身,最终只能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当然这些故事不是为了阐述婚姻的神圣和约束力或是女人要守妇道。更多的是,实际上生活中的确发生了类似的事件。由于两性社会地位的差异,以及彼此对于婚姻认识上的差异,导致了很多女性,因为婚姻的不幸福而想要寻找所谓真爱,但最终仍然得不到幸福。这故事也的确有点《金瓶梅》的调调了。国产电影《我不是潘金莲》被译为《I Am Not Madame Bovary 》,似乎就是为了让老外更明白故事的调性,毕竟不能指望老外知道西门庆的故事。
反观当今社会,这种女性因为家庭的不美满而产生的痛苦和悲剧也还依然存在。到底是因为天下没有了好男人,还是因为这类女子的爱情观和性格言行导致真爱都变苦果呢?
我们决定结婚的时刻,承诺白头偕老的瞬间,就应该是看懂了彼此,也懂得去珍惜。如果婚姻都看不透,只因一时冲动,那这段婚姻就只是个错误的情感投资,这时候一旦想通了,越早止损越明智。然而女人终究在社会中扮演着弱者而非强者。于是乎对命运的抗争就尤为艰难。尤其是因为感性的冲动而无视可能存在的虚无和陷阱,最终原以为的完美爱情,都化作镜中花水中月。
这种情感,换到创业者和投资者角度似乎也很像。创业者饱含梦想,投资者却往往只看收益。王石也罢,董明珠也好,都不得不面对因资本运作导致最终局面失控自己被out被赶下来的命运。
财是双刃剑,能救命亦能夺命。爱也如此,爱对了人一辈子幸福,爱错了人一辈子难过。所以人生在世,读懂自己,认清世界,也就不会犯无法弥补的错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