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生活断舍离
人们说禅与扫除是有哲学上的关联的,清爽的空间造就顺畅的思绪,有秩序的摆设也能减少我们老是在找东西的时间精力,起居工作环境收编好,生活自然过得毫无窒碍,如此我们才有心情去实现自己的愿望。 如果你和我一样,家里一整间杂乱不堪,完全不知道要从何下手整理,不妨参考 Becoming Minimalist 的建议, 用7个小技巧无痛抛开乌烟瘴气吧!
一天花五分钟,小处着手累积成就感
无杂物的生活无法一蹴可就,需要长时间一点一滴的累积,才能慢慢摸出头绪。专家便建议我们一天花五分钟时间对自己的生活做出点正面贡献,例如: 准备一个专门纸的篮子。 不要让发票、废纸、优惠券等印刷品散落空间四处。
每天选定一个小角落,可能是两三层书架,可能是一张摆满杂物的台面。 花 5 分钟分类清理,然后把这个小区块视为“无障碍空间” ,不要再用多余杂物与垃圾污染它,下次再换另外一个小角落做整理。
把常用的东西挑选出来,例如冷气电视遥控器或是正在看的书籍 DVD,这些东西我们常常走到哪里放到哪里, 下次要用的时候还得浪费时间力气到处寻找 (最后可能发现在自己手里)。
花 5 分钟替 这些常用物选定它们的固定位置, 例如电视遥控器就固定放在沙发扶手上,训练自己物归原位,帮助未来的自己不要在紧急时刻还气急败坏到处找东西。
每天送人一样东西
实行极简生活的 Colleen Madsen 建议我们可以试试一天送人一样东西,但我觉得一天一样实在有点太多, 不妨就两到三个礼拜从家里挑出状态良好但自己很少使用的物品 ,送给身边可能需要的亲朋好友吧!
例如 某本故事动人但现在摆着积灰尘的书 、图文并茂值得一再翻阅的杂志、数量过多的陶瓷咖啡杯、一条没用过的舒服毛毯,又或是买了只穿一两次的衣服等。
有句话说 “一个人的垃圾可能是另外一个人的宝藏” ,因为我们在不同时间点对生活都有不同要求,花点心思了解身边亲友的喜好需求,送给他们自己没在用的好东西,不仅能拉近彼此距离,更能减轻环境负担,两全其美!
不思考的“垃圾袋填满法”
找一天准备一个大垃圾袋,然后就备战位置,把房间内所有东西视为污染死敌,不要想太多, 让直觉告诉你什么该丢什么不该丢,目标是在最短时间内把垃圾袋全部装满。
这种小“游戏”能帮助我们对分辨必需品与浪费品更敏锐,更能在丢弃过程中制造一种减压的爽快感,下次不妨试试看。
12-12-12 清简法则
找个周末来实行 “12-12-12 清简法则” 吧!
这个概念是找出: 12 个该丢弃的东西、12 个应该捐出去的东西,以及 12 个可以留下的东西 (并替这些物品选定家中的固定摆放位置)。
每个周末来一次 12-12-12,一次就能快速整理出 36 样东西的宿命,痛快又过瘾!
转换视角
有时候在一个地方生活久了,环境盲点也越发严重,实在看不出哪里是最严重最该先清理的“患区”,这种时候可以试试转换视角!
替房间照些照片、请亲友到家里来做客,都是能帮助你从另外一个角度评估杂乱空间的方式。
旅行者与搬家想象
想象要是明年我要出远门旅游或是搬家,身上只能带固定数量的东西,那我还会想要买眼前这个物品吗?
这个心理想象异常好用,我常常因为这样而打消购物欲望, 因为只要一想到未来搬家或出国的时候要整理大量的杂物,就吓得不敢随便把东西带回家。
安排四大分类区,替每件物品做个别打算
你也可以在家里设置四大分类区,例如摆放四个大篮子,或是清理出四个角落等,然后把这四区分为:“垃圾”、“赠人”、“保持原样”、“另寻位置”。
每天只要想到,随手就把身边的东西放置到相应的区域,垃圾累积了一定数量后就丢掉,适合送人当礼物的东西就适时给出,保持原样的东西不去动它,而另寻位置的物品则是 找到固定放置区后,训练自己物归原处。
另外不妨也多增加一个 “Maybe”篮位 ,那些你不确定该怎么处理的东西就先放到这里,想到后再去整理,这样才不会无形中承担太多情绪压力。
有时候我们生活一团糟,是因为对待内心像对待房间一样,任由杂物逐年堆积,到最后整个乌烟瘴气,寸步难行。 若想提升生活质量,不妨从这一刻就尝试无痛断舍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