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赫,我指的是布鲁赫《g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
1.背景故事。
小时候有一次比赛,我的协奏曲准备的是布鲁赫。上台之前暗搓搓的觉得很差劲,别人的有门德尔松,有拉罗,只有我准备的是毫无亮点且不好听的布鲁赫。果然,门德尔松一等奖,拉罗二等奖,我是三等奖。
比赛之后再也没听过布鲁赫,反正也不好听。狂热的追求了门德尔松,后来还攀上了柴小协,到达了人生中小提琴技术的“顶峰”,然后,cut! 我的学琴生涯十几年,可以说,毫无乐趣。
2.新的感受。
下午困的五迷三道,打开手机听听歌,有协奏曲的推送,只看了是男神海菲兹,就开听。我的天呐,居然是布鲁赫!我的天呐,居然挺好听的!浪漫华美不输门德尔松,还有一丝醇厚,后面还有华丽丽的欢快,这简直刷新了我的认知。
为什么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这种感受呢?
3.该说点正经的了。
答案很简单,我为了比赛,为了名次而准备的这个曲子。在我脑中,我不知道它要表达什么,我只知道指法弓法别错了,哪里有什么注意事项。片面的肢解的,能听出美才怪。
而我的学琴过程呢,一样的,太功利了,太狭隘了。我不断的追求每次上完课父母老师满意,按照父母老师的要求每年包揽学校的各种演出。当自我意识崛起,想要得到价值感的时候,我果断的停止这条路,因为我知道,我永远找不到光亮。
现在,技术显然是退化了,但是我却可以用心来听了,因为抹去功利的工具性的一面,才可以真的去享受。
我还是坚定的要让女儿学乐器,只是不是这样的学法。我想,小朋友学乐器,尤其是小提琴这种没有绝对音高,技术难,需要大量时间练习的,以下几个方面是必要的。
一是端正态度。学乐器可以打开通往真正音乐世界的大门,让孩子多一种理解和体验生命的方式和途径。和考级加分特长生无关,和发朋友圈无关,和比娃晒娃无关,和虚荣心无关。
二是培养兴趣。循序渐进的将乐器和音乐渗透在生活中,让孩子感兴趣,从内心里有想去亲近的想法。这样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才会主动的解决,学的更好更长久。将每个作品的意义,每个作曲家的故事讲给孩子,就像讲小猪佩奇和托马斯一样,让孩子知道自己手里的乐器,要讲述一个什么故事。从理解出发,音乐和孩子是平等的,然后才能接受和喜爱。
三是持之以恒。学的不好没关系,有困难没关系,最后都会过去的,家长要坚定信心。说话说得多差,学说话多费劲,也没有家长和孩子说,算了算了不学了,不用说了。音乐和乐器也是一样,进步快还是慢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坚持,内化成生活和学习的一部分。
总之一切从平等、尊重与爱出发,不功利不急躁,过程和结果都会很美好。
毕竟,只有那些听着让人微微颤抖的演奏才是绝好的体验。
祝每一个小孩子学琴快乐,祝每一个有着痛苦经历的琴童家长早日愈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