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多年之后再读先生这篇文章,感悟截然不同,初中时期的学习,大抵是按照参考书上的解析,对孔乙己的形象进行细致分析,再结合历史背景横向剖析文章含义。但是优秀的文学作品有强大的生命力,即使在当代,没有封建制度和科举制度的残害,我们也应读出当代孔乙己的形象,这便是传世佳作的最重要的意义所在。
从这个角度,再看孔乙己,其形象便不再是单纯的受到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体不勤、穷困潦倒,而是一股悲意充斥在字里行间。何以悲论孔乙己?从他自身角度出发。
孔乙己有读书人之名,却无读书人之实。一个读过书的人,但是却成了“站着喝酒却唯一穿长衫的人”,空有满腹经纶,却比短衫客还过得糟糕,不否认科举制度僵化体系下摧残知识分子的客观现实,但也并不是所有书生皆为孔乙己。从孔乙己个人出发,似乎知识无用论者崇尚知识无用、社会实践才是真谛,也有理有据。
但是又觉得矛盾,每个时期的上层权利中心和社会顶端人物,也需要读书才能踏上那个殿堂,现代社会的高级领导人和商界精英,哪个不是满腹经纶、学富五车?所以想到这里我有些明白了,孔乙己在那个时代下所读的书,只有读懂了字面意思却没领悟知识的真谛。
古人虽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也说过要“知行合一”;虽强调“君子固穷”,也认为“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可见意识要与物质发展相统一,读书学习的过程,就是让获得知识的人意识层面获得进步,从而指导实践,创造更强大的物质基础。如果只停留在意识层面,想着把书本知识弄懂了,就能有饭吃、有好日子过,显然是不符合现实的,因此就会造成想法与做法脱钩,成为孔乙己这种不伦不类的典型代表。而抽象地来讲,孔乙己一个迂腐书生的形象,与短衫客站着同喝一碗酒,却不屑于旁人的嘲笑,就是觉得自己有文化,看不起没文化的人,也不需要他们看得起自己。这是典型的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脱钩的表现。没错,读圣贤书确实能让人用心去感受这个世界,能让人思想境界得到升华,但如果一味地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却不愿意去进行最基本的劳动创造,就会产生与社会现实格格不入的情况。
如此看来孔乙己的形象便充斥着悲凉,悲于将理想与现实分开对待,悲于纸上谈兵,悲于忽略了意识与物质之间,还有实践的鸿沟去逾越。由此,懂得多,并不一定做得好。要学到也要做到,真正有智慧和知识的人,往往能做漂亮事也能说漂亮话。
由此,望若干年后再读《孔乙己》,能不忘初心,能感到、悟到、做到,鲁迅先生教诲,晚辈铭记于心。观文之感,必知之而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