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Arya
梦是什么?
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指出:梦=压抑的欲望+伪造出来的满足。大卫·林奇的《穆赫兰道》很好地诠释了这一说法。
大卫·林奇用碎片化的镜头为我们表现了一个因为雇凶杀害了前女友而内心极度不安而女孩的心理活动,在这些完全碎片化的梦境中,为我们拼凑出了故事的真相。
真相是什么?一个名叫戴安的女孩怀揣着好莱坞梦来到好莱坞打拼,在一场选女主角的试镜中,输给了棕发女子卡米拉,却和她成为了同性恋人。卡米拉成为著名影星后,常常帮助默默无闻的戴安在一些戏里饰演配角。随着卡米拉的演艺事业蒸蒸日上,戴安和她的爱情出现了裂痕:卡米拉和导演亚当相爱了。因爱生恨的戴安花钱雇来杀手杀死卡米拉,杀手给了戴安一把蓝色钥匙并且告诉他事成之后去找餐馆后面的乞丐拿一个盒子,一次证明卡米拉的死亡。而戴安在确认了卡米拉的死亡后,因为无法克服内心对现实的恐惧,以及发现即使杀死了卡米拉也无法改变她不再爱自己的事实,而自己将永远沉沦在杀死恋人的痛苦中,在这样的痛苦挣扎造成的幻象中,戴安终于饮弹自尽。
梦是人的潜意识的表现,它是离奇扭曲的。大卫·林奇本可以选择这样一个平铺直叙的常规方式为我们呈现戴安的痛苦,但他采用了梦境的手法,将真相隐藏在混乱的梦境中,戴安的内心正如混乱的梦境一样是扭曲的,同时灰暗的冷色调,紧凑的画面,以及恰到好处的背景音乐,能够让观众如《盗梦空间》中的盗梦者一般,窥探戴安的内心,也深刻感受到戴安近乎疯魔的内心情感。到影片即将结束的时候,也正是真相揭露的一刻,能够放下紧张的心,长叹一声:真相如此。
与我而言,观看悬疑片就像做过山车,速度与激情之下,只剩一地鸡皮疙瘩,正如一份肯德基快餐,好吃,但没多少营养。(当然,也许是我的片面之词,不可一概论之)但是《穆赫兰道》的背后和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挂钩后,这份快餐似乎还能吃出一点科学的味道。
梦是压抑的欲望和伪造出来的满足,做梦对于戴安来说是自我救赎的一种途径,现实中的戴安颓废、阴郁,贫穷的出生,在好莱坞打拼,她在梦境中创造了贝蒂这一形象,她乐观开朗,如阳光般灿烂,并且有一个富豪阿姨,而她和莉塔(也就是现实中的卡米拉)的爱情十分牢固,可以说梦境满足了戴安对理想生活的想象,而对于现实,她制造的凶杀,她的情敌,她所雇佣的杀手,以及种种在他日常生活中所出现过的人物都成为了她梦境中的角色,不同的是,戴安赋予了他们不同的人生。人是自身梦境的创始者,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一书中将人的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当人处于昏迷、睡眠中时,稽查作用减弱了,于是那些潜在的欲望就会冒出来,混入意识中形成梦。也就是说日常生活中我们遇见的人,看到的物体,虽然本体没有注意到但已经成为潜意识中的内容,当我们进入睡眠状态,梦境就会将这些潜意识经过加工体现出来,在这些意识中融入了本体的思想。
因此,虽然《穆赫兰道》是一个关于梦境的故事,看似荒诞不羁,但导演已经将答案铺设在一个个细节中,比如在片头虚幻的人物影像,一张床,熟睡的呼吸声伴随着紧张的呻吟已经暗示了一场噩梦的开始,接下来一本名为《用电话号码写成的世界历史》,一场拙劣的杀人事件都在暗示梦境的荒诞,人的睡眠是不稳定的,我们常常会在梦境中突然意识到一切都是一场梦,影片中寂静剧场的“所听非所见”便证明了这点,贝蒂(即戴安)此刻的惊恐正是因为意识到这些美好的故事都只是梦境而感到恐惧。诸如此类,随着蓝色盒子的打开,镜头转回到了现实——梦醒了,我们看到贝蒂成了戴安,躺在床上,接下来的情节我认为是戴安对过去的回忆,导演采用虚实穿插的手法,。连接了过去和现实,但又不会给观众造成思维混乱,比如这里服装、烟灰缸和咖啡杯的变化是我们区分现实和回忆的线索。
在梦中经历了完美人生后在面对现实,发现现实残酷,而自己在失去爱人的悲痛和雇凶杀人的恐惧中煎熬,面对挥之不去的精神打击,戴安产生了可怕的幻觉,并最终饮弹自尽。这就回归到一个永恒的话题,即人性。即使一个人做出多么恶的事情,他的内心依旧渴望得到救赎。戴安是一种自卑、堕落、压抑的人格,面对不合意的事总会选择极端方式,但她内心又对美好的生活心存幻想,可是现实中得不到的只能在梦中实现,回到现实发现自己依旧成不了英雄,这种人格显然无法在现实中生存。
关于《梦的解析》,我只看过一点,所以能够就《穆赫兰道》与此书有关的内容只能谈到这里,《穆赫兰道》对于戴安来说是一场梦,它不仅仅是一部悬疑片,也是一部悲剧:一个自卑、阴郁、颓废、偏执的小演员,因为得不到的就毁灭,杀死了同性恋人,最后自杀。是一个人格的自我毁灭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