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知易行难”,“知道是没有力量的,做到才能有力量”,怎么才能做到知行合一?
为什么同样是一道菜,给同样的菜谱,有的人能烧出很好的味道,有的人却做不出来,有的人做的味道却一般?同样学理财,有的赔钱有的赚钱?同样读一本书,收获启发不一样,有的人能按书中的方法做,有的人连书可能都看不完呢?
知道是真的知道吗?知道就一定能做到吗?知道不代表做到,否则就不会有二八定律存在,但我们依然应该努力做到知道并做到,或许我们就是这20%的一份子了。
《知道做到》这本书,给出了我们做不到的原因原因和解决方案。
信息超载
我们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各种信息充斥在手机,电脑,电视,图书,各种网络媒体上。面对这么多信息和诱惑,我们的精力是有限的,但仍然想学到获取的知识,难免产生焦虑,那怎么避免焦虑?在信息超载的时代轻松容易的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
001先分类,再筛选。
比方说我们想读书,即使来到图书馆,心里不知道要读什么类别的书,面对那么多的书,在短时间内很难快速锁定目标。所以确定想读的类别,然后按照类别再找自己想看的书。
如果想学理财,先分析自己想学哪方面的?银行理财,基金,股票,外汇,还是p2p?先把理财这方面的内容做个分类。然后选出具体类别,先专攻或者实践某一领域。
具体怎么筛选?先找出相关领域的专家,让让他们帮忙列出书单,或者看他们主要学习的那些书和课程,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合理的选择。
另外,我们的晨读每天都会分享一本书,而且每周末都会有专人详细分享一本共度书籍,也帮我们在无数的书籍中做出了一定筛选,同样很有参考价值。
003重复学习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____《论语》。
知道了菜谱,筛选到了适合的食材,并不是一次性就能做出美食的,一道美味的菜不是一次做出来的,厨师更不是一日练成的,而是要经过反复实践,多次重复才能做出更好的美味。
读一本书也是一样,好的书要反复阅读,多次理解,才能吸取书中的精华,更好的学习致用。
比如说学习英语,就算当年考了六级,这几年不实践,不学习,不重复,四级水平估计都到不了。何况从零基础学一领域,更应该持续不断的重复,学习,才能学越精,越做越好。
消极过滤
消息过滤有两种:
001看到一个观点觉得这个不行,根本不可能。
《我的前半生》里的罗子君被丈夫提出离婚后,她的好友罗晶提出让她立即去找份工作,她最初就觉得:我怎么可能去工作呢,我做不了,我能做什么呢,我不去,十年不工作的陈太太。不过后来,经过后来经过罗晶和贺涵得努力,她终于迈出了这一步,就在即将打官司时,丈夫陈俊生还以为她也就工作几天,坚持不了多久。
002听到和自己想法不一样的声音反驳和挑刺。
当贺涵帮罗子君找到离婚律师李律师,第一次李律师给他提供一些律师的观点和策略时,她勃然大怒,觉得和自己想的不一样,就连贺涵也被她骂了。
直到后来,陈俊生一再找父母和律师和她谈话,企图夺走孩子的抚养权时,她才紧张的想起当时的律师对她来说是多么重要,最终,赢得了孩子的抚养权。
所以,面对某一观点,要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不要你一时间反驳,多用“绿灯思维”,多方位思考问题,看看有没有可取之处。否则一味的拒绝,可能拒绝的是最好最有用的观点或者信息。
缺少跟进
今年三月底加入灶群,四月中旬加入简书,从开始并不是每天坚持写,开始为了追求完美,迟迟不敢下笔,再到后来群里的伙伴的激励和监督,不再总是追求完美: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再到七月份的勋章激励监管机制,坚持每天这晨读感悟,哪怕再晚也得完成。这不正是应用了书里给的方法吗?
001设定跟进计划
每天的晨读感悟都有精华组数据跟进,自己也对每天的感悟做了汇总。
002反馈监督机制
自己文章写的好不好,一看阅读量和读者反馈就知道了,而且经常得到伙伴们得鼓励,每天有朋友获得最佳,自己还没有,只能激励自己继续努力,这些无疑是对自己的监督。
写晨读感悟只是一种跟进方式,无论读书计划还是其他学习,都可以利用这种方式,对自己的计划进行跟进,可以参与的群组或者兴趣组中,找人监督会更有动力。
不断的筛选有用信息,多听取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观点和意见,多思考,知道并做到,并重复联系,不断跟进,每天进步一点点,自我精进,做更好的自己。
罗子君从开始只知道做全职太太,买买买,到后来知道不得不靠自己努力进取,进而做到独立自主,得到了人生的蜕变。
从不知道到知道,从知道到做到,就是一种人生的蜕变,越变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