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看完父亲发给我的视频,一个女孩的演讲,内容的结尾处说,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一时间感慨很多竟不知从何说起。
当我们长大了,我们的父母就变小了,当我们成为了世界的主力时,我们的父母已然成为了弱者。空巢老人四个字极其有画面感的描绘出孤单寂寞空虚的状态。不禁感概佛经中说人生八苦中的爱离别之苦。人生在世,不论任何人都将面对与爱的人离别这件事情,与父母离别,与儿女离别,与朋友离别,与妻子丈夫等等亦是如此,没有例外,想想我自己也将会是如此,没人逃得过。
单身的人希求朋友的陪伴,妻子希求丈夫的陪伴,父母希求儿女的陪伴。但终究,离别会到来,越是幸福过,越会感到痛苦。佛经中把这种会带来痛苦的快乐称之为“有漏”的快乐。
将来,我的父母也会和我分开,如同我的姥姥姥爷离开我的妈妈那样,我也会如同每一双父母那样,终有一天,离我的儿女而去。种种离别的痛苦,我的儿女,我的父母,我的丈夫。想来以为与我而言这会是很遥远的事,但其实并不是这样。
佛说无常,这世事无常才是永恒不变的真理,所以,人生苦,就苦在这里,谁先离开谁都是不一定的,所谓黄泉路上无老少,它没有规律可循,它防不设防,它突如其来,刚得到一点甜,苦就来了,为什么要这样?因为一味的苦,便不会觉得的苦,认为那是常态,一味的甜便也不会觉得甜,会麻木。苦多甜少,才能让人趋之若鹜,奋不顾身去追求,全然忘记苦才是人生的主旋律。所以,看不清世界真相的人,很苦,以为快乐是恒在的,追求有漏的快乐,尝到一点点甜美过后便欲罢不能却因不能时时得到,而体会着或深或浅的漫长痛苦。
而知道这个世界的本质是无常和痛苦的人,虽然常常被人认为消极的,可是却刚好相反,他们过得反而不那么痛苦,甚至是积极的,充满希望的。因为当了解到世事无常,便学会珍惜,学着放下,释然,淡然,进而另有追求自己摆脱无常的方法,佛教里把这种人称为求阿罗汉果位,对于不仅修行自我摆脱无常,追求究竟快乐的方法,也发愿要帮助别人获得究竟的快乐的人,佛教称之为菩萨。
所以会发现,不了解人生常苦的人反而常常痛苦。知道人生常苦的人,反而相对快乐。佛经中把前者称之为颠倒。也正是貪嗔痴三毒中的痴,愚痴而不自知,自以为活的明白,想来自己也是常常在这个境界中打转,不觉可怜。
算一算,人一生不过九百个月,大多数人会惊叹,真是人生苦短,一定要在快乐中度过。殊不知,越是执着世间有漏的快乐,越会获得真实的痛苦,越是得不到“无漏”的快乐,所谓南辕北辙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可是如何拔苦得乐,如何获得“无漏”之乐呢?人们常常说,放下,放下执着。可是不算年纪尚轻的我,即便是我们的父母长辈,乃至七八十岁饱读诗书的老人,绝大多数时候,放下二字,也不过仅仅是存在于朋友圈的转发文章里,茶余饭后的“谈资境界”中而已。
可若真把放下我执的方法一一从经典中列举出来,与他人分享,又恐却引人嗤之以鼻,要么居高自慢,要么妄自菲薄,法布施不成,却惹了他人生烦恼,惹了他人谤佛法。自知不具足智慧善巧,断人慧命,过失极大。
而其实真与你有法缘者,不在乎你是权高位重还是人微言轻之时,随便讲讲,他便欢喜奉听,有所受用。同理,于己真有法缘者,不论这人是大修行者还是小沙弥,乃至在别人眼里不足为道的人,都是上师。
各人有各人的缘法,鲁迅曾说,如果你没有能力救出铁屋子的人们,就不要去叫醒他们。
其实最可怜的不是那些在铁屋子里熟睡的人们,而是在铁屋子装睡的人,“因为你永远叫不醒正在装睡的人”。
是以苦为乐还是苦中作乐,一个人究竟有没有智慧和境界,通过观察自己内心痛苦时的程度大概便会知道。
最后套用索达吉堪布上师,「能断」一书中的一段话,借花献佛,与有缘人共勉:
“把盐放入一杯水中,会咸的发苦,而撒进一个湖里,会没什么味道。同样,我们生命中的痛苦是盐,它的咸淡,也取决于盛它的容器。”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踩着三十岁的尾巴,写出一些自认为道理的道理,虽然难以利益他人,却也算勉强可以提醒一下自己的道心不要太过退转。
愿天下父母身体健康,内在圆满。
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与佛道。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