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停下来,不是因为所见,是因为所不见。你明不明白?是因为看不见的东西。”
事实上,像《海上钢琴师》这类被举世拥戴的电影,在过去,我是万万不敢去针对它发表自己的拙见。不仅仅因为它带给我们的厚重感,如我一样的庸俗凡人参透不尽;更诚实地讲,是来自于我的自卑感:尽管我竭尽所能去表达它的美好,可这仍然不及它自身无法被泯灭的光芒的一毛。
今天的动笔,更是因为一个小时前的重温让我平静内心中的死水再一次因它而泛起了波澜。
《海上钢琴师》是意大利作家亚历山德罗·巴里科在1994年所著的小说,讲述了孤儿1900天才的一生。后被改编为同名电影,成为史上流传最广的电影之一。《海上钢琴师》的主人公丹尼·布德曼·TD莱蒙·1900是“佛吉尼亚人号”船上的一个弃婴,他是在1900年的第一天,被好心的煤炭工发现并收养,因此取名为1900。而1900在无师自通的情况下,仅凭听到的钢琴音乐就可以演奏出极其完美的钢琴曲,并达到了一种痴迷的状态,最后成为了一名才华瞩目的钢琴师。可他的一生,都在船上度过。1900没有勇气走下船,踏上陆地,他渴望新生活,却又对未知的新生活充满迷茫,以至于他最后选择了放弃,与船一同爆炸沉海,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纵观整部电影,我们不难得出对于1900这一人物形象的整体把握。1900无疑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无论性格还是命运,但我们不得不承认,1900是一个高贵者,人格上的尊贵。事实上,他性格上的缺陷正是导致他囚禁在船上一生的悲剧命运的重要原因之一。1900有无数个机会踏上陆地,开启他今后崭新的人生,可他在面对命运的压迫时,却自我放逐式地选择了放弃,他放弃了反抗,也就意味着放弃了自己,正是因为1900这种自我毁灭,给整部影片无形中渲染了一种荒诞、孤独和绝望感。与很多描写勇于反抗的影片不同,《海上钢琴师》有很强的悲剧意识,这正是存在主义悲剧作品的典范。
在我几年前观影的过程中,对于1900无时无刻不悬着一颗心。在朋友MAX极力寻找1900时,我曾经心存疑惑,为什么1900不出现?为什么他选择了逃避?随着慢慢的成长,对于生活有了更深的体会,我开始逐渐理解了1900的感受,甚至穿越了世纪跨过了大洋地感受到了1900对于人生和现实强烈的孤独感。他对于这个世界心怀恐惧,因为怀疑现实,他对陆地世界产生了不自觉的一种隔阂,而这种恐惧感贯穿了整部电影,始终为我们营造了压抑的气氛。
虽然1900是一个钢琴天才,可他在性格上的缺陷无疑决定了他一生都是有残缺的。1900的形象是来自现实的。现代人极易因为由于环境产生的孤独而影响到情绪上的不安和恐惧,即便身边熙熙攘攘,可内心却独自一人,因此产生了很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慢慢地吞噬了平实的灵魂。这种消极情绪,导致他们更愿意呆在自己的天地里,蜷缩在一小块甲板上,正如1900最后被MAX发现时一样。
《海上钢琴师》对于人性的理解是深沉的,我们存在在这世界中,就永远不能放弃这世界,也许现实光怪陆离,也绝不能就此结束了自己,暂时的逃避终不能成就我们自己,只有驱除我们心中的恐惧、胆怯、懦弱和迷茫,才能走出心中的“佛吉尼亚人号”,踏上属于我们自己的新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