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开岩
自去年以来,成都、南京、武汉、西安、杭州、长沙等地纷纷推出落户新政,加入了城市抢人大战。仅西安市一季度全市新落户24.5万人,几乎是上年迁入人口的总量。近期,海南推出《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更是把落户门槛降到大专学历。似乎一夜之间,人才成了香饽饽,让我们这些当年心向城市的“过气一代”暗自神伤。
对于这些城市人才争夺背后的原因,专家们说法很多,到底是出于经济转型的需求,还是出于劳动力短缺的需要,亦或是出于为房地产引进接盘侠?也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作为五线城市的市民,我只能偷偷地羡慕,默默地祝那些被紧急召入的人才们在大城市里活出自己的精彩,希望他们业有所成,住有所居,尽快融入城市之中。
而我真正关心的是二线城市在抢人,其他城市怎么办?
城市的发展具有虹吸效应,越是经济发展的地区越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越是高层次的人才越会向大城市流动,这是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我们挡不住大城市挖墙角,也拦不住人才向上走的必然选择。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可以无动于衷,可以坐视不理,可以听之任之,而是要有所作为,努力留住人才,留住人口红利日渐式微下宝贵的人力资源。
我们的一些城市规划做得很宏伟,但如果没有人,再好的规划都将是一张白纸。在一些城市主政者眼中只有项目、资金是真金白银,所讲的人才则只局限在干部层面而已,长期忽视社会各阶层各类管理者、劳动者、建设者的培养。等到普遍认识到这是个问题时,可能人力外流的势头就不可遏止了。数据显示,2017年山东省人口净流出40万人,位列全国第一,说明山东的吸引力在下滑。再看甘肃省的人口变动,2016年末常住人口2609.9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40万人。当全年出生人口31.79万人,死亡人口16.13万人,人口自增15.66万人,实际人口净流出5.26万人;2017年常住人口2625.7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5.76万人,全省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相比,自增人口15.81万人。从中可以看出,甘肃省常住人口中流出人口明显大于外来人口,总体上呈现一个人口外流的态势。
这组数据真实地反映了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力资源的窘境,不仅高端人才在外流,普通劳动力也在外流。目前看来,随着全国各地抢人政策的出台以及落户门槛的降低,这种趋势还会加剧,人力资源问题已经到了不得不重视的时候。
在城市发展中,人是决定性的力量。很明显,目前抢人的城市,大都是发展前景较好的地区,他们有着自己的城市理想,他们看到了人的重要性和人才的稀缺性,其抢人的出发点,应该是为未来发展积蓄力量。而中小城市想要发展,同样需要依靠每个人的发展来实现同频共振,当每一个人都活出了自己的精彩,城市就会蓬勃兴旺。
正是基于对未来发展的长远考虑,我们必须对抢人大战作出必要的应对。
首先,要眼睛向下,重视人力资源。东北人常说,别拿豆包不当干粮。人才很重要,劳动力同样不可或缺。目前二线城市抢人主要还着眼于高端人才,一般都设有一定的学历门槛。这就为中小城市留下了一定的用人空间。广大中小城市既要积极参与高端人才的引进,更要加快发展实体经济,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增加就业岗位,把宝贵的劳动力资源特别是青年一代留在当地,积极参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建设,让他们在家门口实现自我发展。
其次,要眼睛向内,重视本土人才。中国人信奉“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常常一说人才,想到的就是花相当的代价从外面引进院士、海归、博士、硕士,一些地方把这些人引进来不是做事而是做官,追求一时轰动的政治效应,几年之后这些人就不知所踪了。必须认识到,在竞争力不足的情况下,引进人才成本高,收效并不理想。因此,把当地现有的人力资源开发好、利用好才是最实际的选择。特别是内地一些拥有高校的城市,更要不遗余力把本地高校的学生留下来,积极创造条件,实现就地创业创新。
更重要的,是要建设包容型城市。近些年,随着大城市房价的变态涨价,许多年轻人被迫逃离北上广,但经过几年的回乡创业,又纷纷回流一二线城市,这是一种非常无奈的选择,其中充斥着人情社会的阴影。更有甚者,越是落后地区、落后单位,越是打压能人,用人求全责备,不用人之长,论资排辈、嫉贤妒能,把一些人才闲置起来,寒了人心,坏了风气,形成了逆淘汰的用人机制。长此以往,我们拿什么去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十九大报告指出: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当城市竞争从拼地域、拼产业、拼优惠政策走到拼人才的阶段,中小城市要建立包容八方、分类施策的用人策略,对高端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对中低端人才则要不拘一格,打破条条框框,用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同时,要坚决打破社会阶层固化,形成多元化社会纵向流动机制。一方面要实行零门槛招人,彻底放开户籍限制,让外来人口有归属感。另一方面,要大力改善用人环境,努力提高人才待遇,让城市有吸引力,持续提升本地人的城市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