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座谈,很多父母感叹告诉我自己家的孩子不听自己的话。言语之间,那种着急焦虑溢于言表我能够理解,这说明我们在家里没有应该有的话语权。
不是吗?一说就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孩子们成长的最为基础的最初几个月、几年,最为关键的第十几年里,我们的多做所为陪伴守望的质量,才是为人父为人母“话语权”形成的前提。可是,有多少父母能够真正把握当时——活在那时候的当下,就是在培养孩子的愿景下致力于自己的人生方向、孩子的终身走向、家庭教育的未来啊?
那么,为人父母如何建立话语权?结合个人的教训和部分经验,我只能提供可参考的最有心得体会的以下几点。
首先,我觉得无非是低下身段来与孩子多商量少命令,建立真正的家庭家长民主氛围。不信大家回过头去反思自己、反思孩子的成长过程,很多家长往往都是领导般的命令呵斥者居多,还有“溺爱”往往是我们首当其冲的缺点。要么,另一个极端是不怕事小,就怕家长不讲原则没有策略地一味地包办替代图省事儿。坚持下去,话语权会如何?
其次,多引导少替代决策,多让孩子自己给自己拿主意,能够从小自理自立自强不息。当然,成人思维爱好代替儿童做决判,恰如有的人说,要多做律师少做法官,不要动不动就给孩子下结论做判断“贴标签”。试想,我们每一个人的幼年儿童青春期,有几个愿意被低估小评价?我建议,还是领着孩子有爱心讲究方式和策略的引导着去陪伴,慢慢多多体验过程、滋味、经验或是教训,一点点积累吧。坚持下去,话语权会怎样?
再次,多当导师做教练少做裁判员。我们大家也许没有拜过真正的师傅,“艺不压身”也许没有真的学过赖以生存的技艺特长。但是,就只是电影电视人物传记传说故事里的素材看过就不难明白,当时的老师师傅是“真师傅”——既是授业恩师,又是弟子们做人做事终生的楷模,而且我发现往往还是大家现实生活衣食住行的提供者——一句话,就是现在人们说的导师+教练=亦师亦友亦父母。坚持下去,话语权有没有?
最后,多与孩子交朋友,沟通、交流和分享。毋庸讳言,无论生活中还是学习上做人做事,我们一起进步成长,做孩子情感的心灵的精神的“贴心人”。话语权呢?可想而知!
为人父母者,不必强求话语权,真心实意,爱与智慧,我们一起来过来好好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