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改革创新
新课程力图从根本上扭转人们对教学的片面看法,重建教、学、教材、教师与学生的概念,倡导探究性、合作性、开放性的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这是对传统教学观的超越。新课程明确提出要实现三位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旨在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等进行有机整合,体现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新课程秉持的是使学生发展成为一个"整体的人"。
钟启泉教授认为,重新认识和明确"人"的发展问题,也就是重新认识教师和学生生活的舞台和空间。教学改革需要从教师、学生和课程资源三种基本要素出发,主要路径就是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努力开发丰富的课程资源,不断创设一种润泽的教学图景。
1. 教师的课程意识和教学觉醒。课程意识是指教师在考虑教育教学问题时对于课程意义的敏感性和自觉性程度。新课程赋予教师参与课程开发、课程管理的权力,教师必须培养和增强课程意识,转变传统的课程观念,从被动的课程解释者转变为主动的课程开发者;从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与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会人士等一起共同建构新课程的合作者;从传统的"教书匠"转变为反思实践者和研究者;从知识的权威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拥有课程意识的同时,也要进行教学觉醒,即课程意识的支配下自觉唤醒教学活动主体,对教学、教师和学生进行重新审视,使教学从主体失落走向自身觉醒,使教师自身从"课程代理人"回归自主,使学生从课堂的边缘进入教学的中心。
2. 教学方式的变革。新课程的突出特征就是强调"课程整整"、"合作教学"、"行动研究"等新观念,这就势必要求教师要打破积习已久的教学规范,冲破既有的种种"课程惰性",自主寻求多样化的创造性教学模式,使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由预设和封闭走向生成和开放。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运作的场所,而是教师教学智慧充分展现的空间。教师要摆脱课程计划和目标的执行人角色,突破预期目标和既定计划的限制,创造性地引发学生思维的多向发散,赢得对课程知识有意义、有价值的深度构建,使教学的创新性品格趋向充分表现的极致。
3. 教师生活的重塑。 教学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存在方式,教师可以追求生活和存在方式的意义和价值。学会教学——正如教学本身一样——是一种过程,在此期间,一个人做了什么,他就能够学到什么。从这种意义上来看,当前教学中的"借班上课"、"重复上课"等虚假的表演和造作没有任何教育价值。这种虚伪的表演遮蔽了学生的心灵,教师应该感受到一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因为教师所做的一切将影响学生的一生! 课堂教学不是优秀教师展示其娴熟的授课技巧的一种表演活动,而是每个学生实现其正常的人生发展的一种心路历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教学就是"即席创作"。教师在教学中应追求"自我"与"自我"的相遇,只有师生都真诚地展示自我,才能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教育场域,才能够有助于真正的"整体的人"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