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谦虚而谨慎学习并实验态度上,写个三十年,不问成败得失写个三四十年,再让世间来检选,方可望看得出谁有贡献,有作用……”
“永远不灰心,永远充满热情去生活、读书、写作,三五年后一成习惯,你就会从这个习惯看出自己生命的力量,对生存自信心工作自信心增加了不少,所等待的便只是用成绩去和社会对面和历史对面了。这也正是一种战争!因为说来容易作来并不十分容易的。说不定步步都有障碍,要通过多少人事辛酸,慢慢的修正自己弱点,培养那个忍受力,适应力,以及脑子的张力(为哀乐得失而不可免的兴奋与挫折),且慢慢让时间取去你那点青春生命之火。”
——摘自沈从文《学习写作》。
“我羡慕那些生活比较从容的朋友。我意思,一个作家若‘勇于写作’而‘怯于发表’,也是自己看重自己的方法,这方法似乎还值得你注意。把创作欲望维持到发表上,太容易疏忽了一个作品其所以成为好作品的理由,也太容易疏忽了一个作者其所以成为好作者的理由。小有成功的愿望,拘束了自己,文章就最难写好。他‘成功’了,同时他也就真正‘失败’了。”
“我们尊重旁人,并不是卑视自己。我们要的信心是我们可以希望慢慢地把作品写好,却不是相信自己这一篇文章就怎么了不起的好。如果我们自己当真还觉得需要尊重自己,我们不是应当想法把作品弄好再来给人吗?”
“让那些自己觉得是天才的人很懒惰而又极其自信,在一点点工作成就上便十分得意,我们却不妨学耐烦一点,把功夫磨炼自己,写出一点东西,可以证明我们的存在,且证明我们不马虎存在。在沉默中努力吧,这沉默不是别的,它可以使你伟大!”
“我们若觉得那些人路走得不对,那我们当选我们自己适宜的路,不图速成,不谋小就,写作不基于别人的毁誉,而出于一个自己生活的基本信仰(相信一个好作品可以完成一个真理,一种道德,一些智慧),那么,我们目前即不受社会苛待,也还应当自己苛待自己一点了。自己看的卑小,也同时做着近于无望的事,只要肯努力,却并不会长久寂寞的。”
——摘自沈从文《给一个写小说的》。
“作者若对于‘天才’怀了一种迷信,便常常疏忽了一个作者使其作品伟大所必需的努力;对于‘灵感’若也同样怀了一种迷信,便常常在等候灵感中把十分可贵的日子轻轻松松打发走了。”
“这些人相信天才以外还相信灵感,便使他们一场懒惰起来,因为在任何懒惰情形下,皆可以用‘灵感不来’作为盾牌,挡住因理性反省伴同而来的羞惭与痛苦。”
“中国作家最不道德处,是迷信天才与灵感的存在;因这点迷信,把自己弄得异常放纵与异常懒惰。”
——摘自沈从文《致<文艺>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