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相逢一笑
平生第五次来苏州。
第一次是二十年前,刚参加工作不久,弱冠之年,与同事一行40余人,租一大客车,不分白天黑夜一路从河南奔来。那时还没有高速公路,其中的辛苦自不用说。但情绪始终是高昂的,甚至有此亢奋,毕竟不常出门,毕竟早闻“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还有那些文人骚客笔下温婉可人的苏州美女。二十年岁月已逝,然而那小桥流水、那石巷幽径、那优雅风韵却已刻在脑中,印象中的苏州就是东方美女。
接下来的三次到苏州,都发生在近一年的时间内。都是步履匆匆,今年暑假来时仅停留了两个小时,除了陪着朋友们例行公事似的看了拙政园,更多的时间是在高架路、立交桥上与各种型号、各种牌子的汽车相聚。说实在的,心中有许多失落,“东方威尼斯”莫非也要湮没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之中?
这一次参加国培,是第五次来苏州。这次吸引我的是苏州大学的威名,至于苏州的风韵,我已不抱多大的期望。
可是,我错了。
12日早晨,下了火车,上了苏大前来接站的汽车,沿着苏州的护城河一路走来。我的眼睛便离不开窗外。有了水便有了灵性,何况还有绿树荫荫,还有古城门,视野之中的建筑没有一座盛气凌人……司机师傅介绍着窗外的景色:护城河是古代京杭大运河的一部分,河上少了货船,但却设有游船,夜游更美……让人陡添几分憧憬。
12日是报到时间,一日无课。上午,便去游网师园。与同行的刘校长一块儿,出苏大东吴饭店的大门,右转进入十全街,又遇到两位陕西的老师,结伴行不多远就来到网师园的门前。人不多,门口还有一些建筑工人,大概是在维修吧,“十一”黄金周刚过,天气不冷不热,正是干活的好时候。买票,进门,便走进历史的长河中。园子的入口有简介,也有介绍的图书,翻开一本,原来此园的主人归隐之后自比“渔翁”,所以自号“网师”。这让我不自觉地想起了柳宗元,想起了“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想起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文人情怀。与“渔翁”的身份相适应,园子围绕着一个人工的池塘而建,我不知当年的园主人是否经常在此垂钓,但今日想要独坐于此,撑一支竿,却已不可能。来自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游人充满好奇而又浮光掠影般的眼光,是此刻的主旋律。所幸此时已过黄金周,游人并不多。于是得以悠闲地畅游园内,在翘檐飞角的亭子下,在曲径通幽的回廊里,在诗词歌赋的氤氲中,随意地走,随性地谈,没有了随团游时的匆忙,没有了游人如织的喧嚣,我才发现自己又一次走进了苏州的神韵。
下午,刘校长的脚不舒服,我却游兴渐浓,独自一人直奔沧浪亭。走到沧浪街,一片水的对面有一亭子,水面不算宽,依稀可见柱子上的对联:“共知心似水,安见我非鱼”,莫非这就是沧浪亭?心中叨念着“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我步入宋朝诗人苏舜钦修建的这座园林。园子里人更少,甚至可以用“冷清”来形容,这是园子的经营管理者所不希望看到的,我却极为欣喜。进门便是一座假山,山上更有一亭,颇有气势,此时方知这才是真正的主角——“沧浪亭”。刚才看到的水边之亭,只是一个供人观鱼的所在。可心中仍有疑惑,这“沧浪”二字皆从“水”旁,怎么不是凭水而立,而是依山而建?园林正是绕山而建,沧浪亭是当然的中心。我绕山而游,闻香妙室、明道堂、看山楼、翠玲珑……独自一人流连在这古老的建筑中,心也逐渐地沉静下来,读着一个个牌子上书写的饱含诗情的介绍文字,耳边仿佛听到古人那抑扬顿挫的吟诵,仿佛在作一次时空的穿越。特别是在五百名贤祠,看着四面墙壁上镌刻着的那些名士画像:伍子胥、白居易、范仲淹、文天祥、韩世忠、唐伯虎、文徵明……在一串串闪光的名字面前,除了凭添仰之弥高的敬仰之情,更多了几分责任与使命。周围一片静寂,我独自一人立于祠中,仰视许久,然后深深地三鞠躬。园中最多的是古木和翠竹,那些古木大多已经走过最一个多世纪,虽然树身处处显露岁月的痕迹,但却依然苍翠。竹子的种类特别多,粗略数来,至少有30余种,形态虽各不相同,却都是空心有节,挺拔繁茂。在园中走完了一圈,才沿着假山的小径拾阶而上。沧浪亭便耸立眼前,亭有四角,高高翘起,如苍鹰展翅,那翘起的飞檐似乎高过中间的脊顶。亭有四柱,上有对联,走近去看,却是“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稔熟的对子,原来书于此地!
离开沧浪亭,走在回东吴饭店的路上,忽然看到“苏州中学”的牌子。不禁涌起一种进去拜访一番的冲动。与门口的保安一聊,竟是老乡。走进苏州中学的大门,迎面便是范仲淹的雕像,原来这苏州中学,其前身竟是“苏州府学”,其创建者便是范仲淹。与其它的现代化学校不同,苏州中学给予人的是厚重的历史感。无论是学校的教学楼、图书馆,还是其它的建筑,无不在诉说着历史的变迁。学校的教室、宿舍等内部设施都非常现代,而外观则刻意守持着那份低调:斑驳的青砖、古朴的瓦片……但现代与古典又是那样的和谐。校园中孩子们仿佛也少有喧闹,他们边走边聊,身上透着从容与自信。学校图书室的门口,也有一副对联:“立定脚跟处事,张开眼孔读书”。离图书馆不远的围墙,被布置成一道碑廊,在那些金石铭刻的文字中,记录着发生在此地的一段段光荣岁月。
终于回到东吴饭店,坐在桌前,忽然看到苏大下发的培训资料袋上的一行字“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我想,这才是苏州真正的神韵所在,苏州自古多俊杰,绝非偶然。
2012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