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边走边旺
又是不准备出门的一天,早上起床煮了一锅新米白粥,冰箱里还有孩子买的火腿,取一根芹菜洗净切碎末,火腿切丁,面粉加水调糊状,一个鸡蛋、少许食盐、花椒粉、香油充分搅拌,热锅烧油烙饼,有芹菜的清香,有火腿的味道,有盐有味,老太太直说好吃。
九点下楼走一圈,队伍从后门排到前门,院子里的邻居们,这积极性真高,一路走一路招呼着一路拍照,为了好好排队,想不到的方法都出现了,一块鹅卵石,一张小椅子,它们的主人,不知去哪里了?
请欣赏:排队,我们是认真的!
哈哈一笑,拍照而过。走一圈,院门口的休闲区,平时坐满热闹谈笑,今日已经用胶带围了一圈,寂静无声。
趁着今天阳光好,回家把凉板凉席刷洗干净,晾干好收拾。午餐一盘兔子肉,一盆青菜汤,将就着还有点豆花鱼,烫了点豆芽,吃饱喝足,下楼做核酸。做完核酸接到快递电话,霞姐姐的中秋礼品送到,赶紧取了上楼。
下午四点,老太太醒了。
“妈,我们来做凉糕吧,上次回老家买的凉糕粉还没做呢。”
“好。”
“妈,你做过凉糕把?”
“我没做过。”
“我也没做过,都第一次,那我们随便做做,看看效果?”
三个女人一台戏,两个女人也可以在家里惊天动地。
说做就做,把红糖拿出来先加工。
“红糖我们放在锅里熬吧?”老太太问。
“量少,我们放锅里蒸好点。”
“那要加水,把红糖盖住,不然蒸了会少。”老太太很有把握地说。
“不会吧,蒸有水蒸汽加入会更多吧,熬煮挥发后,锅里粘一层会更少。”虽然不同意老太太的观点,不能直接反驳,手上动作配合着,在装红糖的碗里加入凉白开,盖过红糖再上锅蒸。
“我们嘞些的红糖不好吃。”老太太开始她的观点。
“都是一样的红糖熬的,应该差不多吧。”
“不晓得,我没买过,反正我们嘞些的不好吃。”
“我也没做过,也不晓得好不好吃?”
红糖在蒸锅里与高温噗通噗通较着劲,把凉糕粉用清水化散搅拌静止半小时。看看时间差不多,揭开锅盖一看,红糖盆里的水太多了,就像生抽一样,淡淡的颜色,能好吃吗?不行,还得把盆拿出来,直接在炉火上加热熬煮。
老太太还是执着地想放在炒锅里熬,可锅大糖少,不太现实,只有直接用盆,这下难度系数加大。温度一高,红糖要沸腾溢出,温度不够,红糖水清淡,一斤红糖都快加完了,糖水还不浓稠。
红糖水是凉糕的灵魂,糖水不浓,时间来补。通过距离、温度、时间、火候,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看到小泡频冒,数量密密麻麻,红糖水熬好。
炒锅上炉开始烧水,四斤水怎么判断?老太太很肯定很有经验地说一盆一斤,我用大盆装了两盆,看看大半锅水,差不多了吧,而旁边的老太太正跃跃欲试。
“妈,你更有经验,这个凉糕你来掌勺。”
“好。”老太太高兴地接过大铁勺,我让出厨房空间,一边坐着打开简书,正好去简友家逛逛。
“哎呀,你看怎么这样?”一篇文还没看完,就听到老太太的惊呼,连忙站起几步走到灶台,接过大铁勺,顺着方向匀速搅拌。看着一下锅就成团的米团,老太太着急忙慌,拿着勺子都不知道动了。把火调到最小,用盆接水慢慢加入到搅拌的米糊中,保持迅速转圈搅拌。
看着锅里的米粉慢慢渐入佳境,老太太又开始说真话:“屋头那个人做凉糕,就是水加多了,差点没做起。”
“水多点嫩点好吃,水少了bang老咬不动。”
“我没买过凉糕吃,两元钱一块,滴点的好贵哦。还是那个万大姐,那次剩最后的两块凉糕,三元钱,她买了分了一块给我。”
手上不停地搅拌,耳朵听着老太太自言自语,对凉糕与红糖水,老太太这次说的绝对是真话。
看着锅里的米糊由白团慢慢变为浅黄色,松散变得透明有质感,把小火调大,看着中间冒起的大泡又破灭,应该差不多了,关火。分别舀入碗中,用凉水降温后放进冰箱,凉糕,就是要稍微晾凉,在暑热天吃进嘴里那一刻,甜甜的冰凉感,既细腻又解渴。
晚餐桌上,一人一碗,至于味道,老太太的话:“红糖水不得清,凉糕不老不嫩,嗯,好吃,真好吃。”
没有什么能比得上讨老太太欢心,老太太高兴了,一切努力都值。
吃完看时间还早,今天的②小时放风还没使用,赶紧把霞姐姐送的月饼装一袋,孩子寄回的茶叶取两包,和淋上红糖水的凉糕一碗装一袋,提着两袋给老姐送去。
自8.13一起返回,两姐妹还是首次见面,不足一月,我们却经历很多,站在院门口隔着一道门闲聊半天。返回时走在空无一人的街道上,看着两旁高楼的灯火,我们静默但心依然火热。
附上凉糕说明:
凉糕是四川名小吃,由当地凉糕专用大米经水浸泡后,水磨而成,亮度好,韧性高,口感好,是老少皆宜的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