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的诞生》自播出到现在,一直备受观众的热议。尽管节目播出时间不长,但它的播放量已经上亿。戏剧化的是,如此备受关注的节目在豆瓣的评分只有5.6,更有网友放话,这哪是演员的诞生,明明是“戏精的诞生”。
在这档节目的舞台上,演员凭借个人的演技,在表演中斗智斗勇,没有一个示弱的角儿。有人在这个舞台上大受褒奖,吸粉无数;有人因为各种原因,演技被再次质疑。
不管是节目宣传所需故意炒作,还是影帝影后们对演技专业性的严格要求,在这场粉丝和演员的博弈中,给这档节目引流无数。现如今,不得不承认屏幕被“流量小生”和“小鲜肉”占据。
论长相的确是令人感叹上天怎么会赐予他们如此绝美的皮囊!对于“外貌协会”的脑残粉来说,有颜就ok。然而,作为一位演员,一个公众人物,需要的不单单是好看的皮囊和演技,更重要的是能够影响更多的人,是一种榜样式的存在。
演员在舞台上是众人眼中的璀璨之星,饱受赞美和关注,而真正被忽略的重点是演员自身的素养。演员被簇拥在光环中,如何才能让自己不迷失,这是演员的一门必修课,决定着他们演艺生涯的长短。
央视“面对面”栏目的主持人古兵在访谈录《中国二十问》中采写了这样一句话“演员为了名利奔波,但真正的艺术离不开干净和纯粹,最有价值的是良知。”这是一位年过六旬的演员给自己的制定的“准则”。
濮存昕,国家一级演员,主演过数十部优秀的话剧、电影、电视剧作品,现任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2005年获得第11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男演员奖。
濮存昕是中国第一个出任“预防艾滋病宣传员”的公众人物,多年来,濮存昕一直投身于公益事业,而且保持着良好的公众形象。
同样是笼罩在光晕下的演员,十几年来,在做公益时他坚持着哪些原则?在舞台与公益之间,他又是如何进行角色转换的呢?
中国第一部有关预防艾滋病的宣传片中,濮存昕作为我国首位预防艾滋病宣传员义务出镜。从那时起,他的公益形象开始被人们所熟知。
起初,他希望能借助自己的公益形象,去做宣传,告诉大家一些公益理念。但渐渐地他发现公益仅靠一句话、一则广告、一次采访是远远不够的。
除了口号之外,需要做一些实际的行动,让人们不再惧怕艾滋病患者,因为他们更需要社会的关爱和包容。于是,他萌生了走访艾滋病患者的想法。他坚信在公益这条路上,身教重于言传。
不久之后,濮存昕带着面粉和肉馅,来到山西艾滋病患者老季的家中,与他共同生活。他主动与老季握手、包饺子,一起吃饭。他心里没有任何排斥和惧怕,因为他明白,皮肤上没有破损的情况下,HIV感染者的血液滴到手上都不会被感染。
在老季家里,濮存昕要和面了,洗完手用毛巾擦手,孩子无意中提醒,“叔叔,你拿我爸的毛巾擦手了”,他笑道:“没事儿”。就这样,老季的孩子们慢慢喜欢上了这位和蔼的叔叔,平时还教他们画画、练毛笔字、写红格子。
在做预防艾滋病宣传大使的头两年,濮存昕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与此同时,他的形象也开始不断地提升。正因为如此,很多人直接找到了他,希望得到他的救助。
有时候后台演出完,就有人当场下跪寻求救助,一开口就要借几万块钱。面对这种状况,濮存昕没有同情心泛滥。他心中一直坚守着自己的原则:我是在做公益,但我帮助的是艾滋病患者,而你做生意亏本,向我借钱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再者,有些事情需要调查、需要审核,能做就做,不能做就拒绝,要是打着求助的幌子欺诈呢。虽然回绝了借款人,但还是会给到这些人路费,安抚他们快快回家。但后来得知,这个下跪的人经常出没,不止向濮存昕借钱,还拦截其他演员借钱。
濮存昕后来和古兵谈说起这件事,他说,自己并不怕因为一件事儿破坏了自己的公益形象。自己也是一个俗人,拥有和常人一样的力量,也得支撑个人的生活,做太多,自己心累,那并不是真正的公益,而是不真诚。
自已付出了爱,获取的是快乐。并不要求大爱无疆,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儿,也是一种难得的满足。
当公益在一段时间里受到质疑时,濮存晰对公益的问题直言不讳,还指出来了问题的根源所在。他觉得,所有的事情本末倒置就有问题。山是山、水是水,但是一切错误都缘于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对于公益组织来说,集资的钱怎么投资,怎么经营,用多少比例,其实是有规定的。
监管力度、管理有问题,摊子铺的太大,就会出现失控的局面。他还强调:人有时候做大做强的时候,要质疑自己一下,是不是离了自己的本心、离了自己的本意。做人做事都要实实在在、脚踏实地。作为一位公众人物更是如此。
公益是一种善举,也为濮存昕带来了名和利。濮存晰被定义为一个好人,而他自己将所有的一切都归功于社会。
他认为社会造就人,公益是爱心,但很多东西需要自己去把持一个度。经济行为、企业行为都需要获得信任,最终要回报社会,要有感恩之心,要懂得平衡两者的关系。
该挣钱挣钱,坦坦荡荡地、规规矩矩地挣钱,不该挣的钱一分都不能要。该掏钱就掏,掏多少自愿,自己心里平衡就好。
曾经有人为濮存昕算过账,如果濮存昕用他演话剧的时间去拍电视剧、电影,每年可以多出上千万的收入。
然而面对利益诱惑,濮存昕抱着一种豁达的态度。他享受剧院满座的优越感,这种感觉是电影所无法媲美的。作为一个宣传员,作为一位公益人物,他明白怎么用自己的言语去传递情感和思想,去感染自己的观众。
尽管社会情绪浮躁,可六十多岁的濮存昕,却将生活过成了一本书。
人出了名,自然就会被光环笼罩。演员走在光里,为了名和利在往前奔,乐此不疲地往前走,但是需要知道生活中最美、最亮、最有价值的是什么。同样作为演员,他将自己追寻的人生总结为六个字——“玩”、“学”、“做”、“悟”、“舍”、“了”。
那这几个字分别代表了什么呢?他解释道,当人是孩子的时候,好好玩,上房揭瓦都没关系,玩出聪明来,玩出好的智慧来,玩出好的性情来。
学当然要学基础知识,学习认识社会的能力,认识自己的能力,要读书。
第三个字是做,就是去实践,印证自己学习的道理,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这其中有一种操作,有一种劳动。学得多了、做得多了,必然也悟了。
悟是什么?就是“千里路万卷书”的事,获得信息,越多越好,然后用你自己的角度去比较、去判断、去舍取,这就叫悟。
四五十岁以后,眼高手低的痛苦经常来源于期望没有得到满足而表现出的失望。因为期盼太高,有悟性但没有能力做,就要懂得“舍”。最后一个字“了”是一个很难的境界,就是故去的时候,不紧张,没有恐惧感,满足、感恩,也不要希求别人怀念你。
古兵在采访录中写道:采访完濮存昕已经傍晚了,他起身穿上鸭绒袄,和我们一起离开剧院的排练大厅,走到外边的停车场,他熟练地打开链锁,把锁头扔在自行车前面的筐里,然后推着车陪我们往大门外打车。
路上我好奇地问:“您现在每天骑自行车来剧院啊?”
他平淡地笑着说:“主要是离家近,骑自行车方便,既锻炼身体又环保,平时出远门也会开车,但尽量少开。”
我打量了一下他的车,“二八”大梁,车漆也有些斑驳了,很难和他这样的大艺术家身份联系起来,但他推着车很自然地和过往的熟人打着招呼,没有丝毫违和感。
“如果路上遇到粉丝怎么办?会有人拦着车要合影、签名吗?”我问。
他看了我一眼,淡然地笑了笑:“我不是你们想的那种大明星,我就是一个演员,平时遇到人认出来,他们冲我笑,我也冲他们笑笑,如果真要合影,我也会下车,在路边照一下,我觉得这种感觉挺好。”
面对强大的舆论压力,在各种慷慨的言辞中,能做到坚持自己的想法,凭借个人的良知去做自己的事儿,传达正能量和真情,才是一位演员不忘初心的本真,更是好演员诞生的钢需。
本文的部分内容摘选自古兵《中国二十问》,这是一个央视新闻老兵的《中国20问》,面对面栏目主持人古兵10年发问,辑录20个最具时代印记的人物,涉及社会新闻、国家决策、文化、体育四个领域涉,囊括中国十年变迁的档案,完整实录、采访手记悉数呈现!拷问真相,灵魂作答,描摹一个国家的皮与骨,击中一个时代的疼与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