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苏卫视一年一出的《最强大脑》宛如掀起一股科学浪潮一般,将神奇的脑力运动展现在我们所有平凡的普通人面前,我们一次一次被人脑的无穷潜力所震撼和征服,选手们创造的一次一次奇迹令人叹为观止,有时候真的已经习惯了这样,慢慢感觉一切都挺正常的,来这个舞台就是要创造奇迹,我只负责看就好了,加上对脑力的深入了解,也明白了背后的奥秘,对选手依然很敬佩,却也不像原来那么狂热了,但每一期仍然坚持看完,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喜欢。
然而,随着全球脑王争夺赛的结束,回忆起小强让我感动的种种画面,我不禁思考,我一直深深拜服的真的只是这些最强脑力吗?他们是因为脑力很强才让我觉得了不起吗?细细思考后,我发现我所崇拜的好像不只是这些,绝对不是。
回顾当时的比赛内容,因为日本选手土屋宏明和秘鲁选手奇安弗兰科两人同时展现出的逆天表现,分别拿下接近满分的38分,而我们的小卷毛申一帆则因为一些失误排在二人之下,脑王奖杯留在中国岌岌可危,一切的重担都落在了小小强身上。
上场后的他,直接就要挑战3厘米的极限,蒋昌建老师提醒小小强可以先选择稳妥点的方法,毕竟有两次挑战机会。此时,一句“如果想要把脑王奖杯留在中国,就必须要挑战3厘米的难度”让全场人都热血沸腾起来。激动的我内心有一个声音喊着:太帅了,加油!
挑战过程就和预料的一样,开始挑战后,小小强迅速找出答案,在紧张的验证中挑战成功,全场欢呼,一出绝妙的剧本再次被演绎地完美。这样的场景在电视前见过不知道多少次,但我还是深深地感到高兴,感觉这样就有拼一把的机会了,可以等着科学评审打分了,然而这一切才仅仅是个开始。
记得小小强当时满头大汗,双手哆嗦,蒋老师解释说:“他太累了。”当我重新看过一遍比赛后,我才醒悟,那不仅仅是因为脑力疲惫的缘故,对于他来说,要实现自己脑王奖杯留在中国的承诺,他的比赛才刚刚开始。那不是累,是对接下来未知挑战的紧张和不像放弃的决心。没人会想到接下来他的那番话:
“既然科学家通过测评1到8厘米,认为3厘米是极限,我就想要打破这个极限,我想要挑战1厘米。”说这句话时,他的声音在颤抖,眼角闪着泪光,但是却掩饰不住那坚定的眼神。
几位科学家都纷纷表示他的挑战不可能完成,一向严格的叨叨魏也郑重建议这个难度真的够了,不需要再往下进行了,小小强依然坚持将挑战进行下去,觉得来到这里就是要挑战自己的极限。事后才知道,小小强挑战的原因仅仅是因为看到土屋宏明大幅度越过了科学家预设的极限,感觉自己如果不主动挑战更难的话,奖杯很可能与中国失之交臂。但是因为对于自己承诺的坚持,他不想就这么坚持,他选择了将挑战继续下去。
看着小小强的努力和辛苦,我想,全场的人和我一样,除了担心更多的是心酸和感动,结果可能已经不重要了,那种不断挑战自我以及不惧怕失败的勇气或许才是对最强二字真正的解读。一切就像大家期待的那样,挑战成功! 每一个人都自发地起立表示对小小强的尊敬,我认为,这其中不只是因为他挑战了一个不可能的任务这么简单。
仔细想想,但凡是卓越的人总有那么一种常人所没有的品质,比如那些最强大脑们,王昱珩的自信,贾立平的谦逊,李威的沉静,王鹰豪的执着以及那一个个青春年少勇于挑战自己的决心……我经常拜服于场上选手的人格魅力,现在想来,没有那么一种人格魅力怎么能完成那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我们经常拿天分来说事情,殊不知,我们和那些最强大脑差的不仅仅是天分那么简单。他们的心中比我们多了那么一团火,那种不服输,不放弃塑造了他们,却也同时照亮了我们,在感动和震撼额同时,我感觉我的内心也被他们温暖了起来。
脱去最强大脑的光环,其实他们只不过是一个个原来不被我们所知道的普通人。记得节目组的人员这么评价这个节目,这是一个明星为素人做陪衬的舞台,上来担任嘉宾的明星大咖只不过是场上选手的配角,我们的焦点始终都放在选手身上,中日对抗赛播出后,位于微博热搜榜40名左右的王昱珩和陈冉冉名次不断上升,逐渐到了20名左右,随着观看节目的观众越来越多,两人在热搜榜的排名一度升至第一第二,并保持了一天。他们不是明星,不是网红,平凡却依然影响着我们,其实他们原来只是个普通人,赛后依然如此。
又想起赛后对小小强的采访,当时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当时就是只想着把脑王奖杯留在中国,所以就拼一下。”轻松地一笔带过所受的质疑和辛苦。看到这些,心里莫名地感动。
最近感觉生活蛮累的,走在生活的上坡路上总觉得不适应,想放弃,但是一想到这个16岁少年轻松地一笑,就感觉受到了一股向上的力量,一股温暖。
青春路上,还需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