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这个人的名字叫朱升。

  朱升是个读书人,现在讲就是知识分子。他的老家是徽州休宁,也就是现在的安徽贵池。他自幼饱读诗书,很有学问,很年轻的时候在地方上就小有名气了。

  长大以后,朱升被地方官府推荐做了官,当上了池州府的学正。

  学正就是教育主管部门的官员,大体上相当于现在的市教育局局长。当然那个时候的局长和现在的局长不太一样,因为他不仅要当局长,从事行政管理工作,同时还要兼任教师职务,直接在一线从事教学工作。

  朱局长到任以后,发现自己不用当教师了,因为学校里根本没有几个学生了,而仅剩下的几个学生也是每天都饿的奄奄一息,别说上课听讲了,就是基本的生存问题都快保证不了了。

  原来啊这个学校好久没有得到政府财政拨款了,日常运作已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那个时候,所有的官办学校和现在的公立学校一样,都是有政府财政拨款支持的。所不同的是,现在是直接往你学校的账户上打钱,那个时候是没有直接给钱的说法,是直接给学校土地,让学校当地主,收田租作为学校日常费用的需要。

  朱局长主管的学校就有这样的田产,而且全是好田。

  但问题坏就坏在这个全是好田上,因为学校名下的这些田产土壤肥沃、产量高,因此就被当地的一些土豪劣绅给盯上了,就想尽各种办法侵占学校的土地。

  朱局长之前的几任局长,或者是软弱无能,不敢公开与当地的士绅大户对抗,或者直接就与贪官污吏相互勾结,公然侵占学校土地。结果弄得学校的土地越来越少,学校的收成也就越来越少,不仅是日常的教学工作受到了严重影响,甚至于连学生日常的生活都保障不了,最严重的时候学校每天只能开一顿饭。

  你想想那时候在官学里读书的基本上都是十几岁的小伙子,正是能吃能喝的年纪,这连饭都吃不饱,还在这里读什么书啊?

  朱局长来了以后,对这种情况很不满意,他下决心改变。

  第一件事就是财务公开。朱局长虽然不是会计出身,但是他却很有会计的天分,所有的财务账目都能看懂。他仔仔细细的查阅了学校的账目,做到心中有数。之后他把所有账目对外公开,让学校的每一个人都能清清楚楚的知道学校的财务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第二件事是整顿食堂。他重新规定了给食堂的拨款,并严格按照计划执行,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解决温饱问题,这样好能安心读书。

  第三件事是改革学校管理的弊端。这主要是打击学校内部人员与外部人员勾结侵占学校土地的现象,重新把所有本属于学校的土地全部收回来,自己进行经营,学校的收入很快就上去了。

  朱升采取的各项措施卓有成效,学校的面貌很快就焕然一新了,这集中体现了朱升优秀的管理才能。

  但朱升没有满足于做一个优秀的管理人员,他更大的志向是做一个优秀的专业人员。于是他收起了局长的招牌,重新拿起书本,走向了课堂。

  事实证明,朱升的专业能力比他的管理能力还要强。他本身就是学富五车的大儒,再加上口才极佳,于是他讲课很快就讲出了名堂,用现在的话说,他很快就成为了一个享誉全国的“教学名师”。

  在那个信息传播业并不十分发达的时代,朱升的名字还是很快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于是全国各地的读书人、学者都云集池州,或是为了听听朱升讲课,或是为了与他进行学术交流。

  一时间,朱升成了享誉全国的文化名人。

  朱升对这一切却实在是很反感。他的愿望的确是做个“名师”,但他实在想不明白自己最后怎么就成了一个明星,而他实在是不愿意做明星。

  于是朱局长在池州教育局干了几年以后,就突然辞职不干了。他独自一个人跑到了石门山中,闭门著书立说,不再过问外界的尘世俗事。

  他不问尘世,尘世却还是找上了他。

  邓愈、胡大海打下了徽州城。邓愈知道朱升在这里,他也知道朱升的名气和能力,于是他就向朱元璋推荐了他。

  朱元璋对于读书人还是比较不错的,尤其是在他创业过程中。每当他打下一个地方,一般都会召集当地的读书人,向他们请教各种问题,比如如何争夺天下,怎样保境安民等等。

  朱升其实不想出山,但是不出不行了。要是朱元璋派人拿着刀来,那他大可以不屑一顾,要杀要剐,悉听尊便,这是气节。

  可朱元璋偏偏是带着点心盒子,柔声细语来的,人家是来请你的,这个时候你要还是摆架子,那就是矫情了。

  这也是中国古代很多读书人的通病,你越打压他、吓唬他,他越不怕你,大不了跟你抗到死,这样可以青史留名;但你要是敬着他,捧着他,那他还能怎么办,只能死心塌地的跟着你,最著名的例子参见刘备与诸葛亮。

  朱升就是这样被敬着、捧着来到朱元璋这里的。

  有一天,朱元璋召集刚到他这里来报道的读书人召开座谈会,询问大家对当前形势的意见和下一步的战略规划问题。

  与会嘉宾纷纷围绕会议主题发表了意见,朱元璋认真听取了大家的发言,并详细的记录了各位嘉宾的观点。

  记录了几个人之后,朱元璋发现问题了,大家的发言都是大同小异啊,基本上是一个套路下来的,他甚至怀疑这些人是不是都是一个师傅教出来的。

  嘉宾发言主要是按照以下逻辑进行的:一、对于朱氏集团和朱元璋老板表示感谢,能够给他们这样一个表达意见的平台,而且还能为他们提供一份舒适稳定的工作;二、对于朱元璋老板进行露骨的、肉麻的、让人听了浑身起鸡皮疙瘩的吹捧;三、对于朱氏集团过往采取的战略,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的肯定;四、指出了朱氏集团未来的发展目标,那就是重整河山,统一全国;五、描绘了朱氏集团统一全国后的美好景象。

  尽管每个人的发言用词不一样,但内容大同小异,朱元璋这么聪明的人听了两三个就摸透他们的套路了,但是他并没有说出来,还是假装专心致志的在听。

  终于他听的要昏昏欲睡了,因为这些他都听过无数次了,而且答案基本是成型的东西,没有什么新颖的内容了。

  其实他在目前这个阶段最想听的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实现前面第四点当中提出的发展目标,也就是怎么办才能统一全国的问题。

  可是没有一个人能够回答他的这个问题,所以他听得想睡觉。

  就在朱元璋即将睡着的时候,忽然听到了角落里传来了中气十足的九个字: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这九个字我相信绝大多数人应该是知道的,我印象中,初中的历史课本上就讲过这九个字。

  说这九个字的人当然不是别人,正是朱升。

  昏昏欲睡的朱元璋听到了这九个字,立马精神了起来,他循声望去,看到了坐在角落里,头发花白的老头朱升。

朱元璋知道朱升,他听邓愈说起过,而且他对于记人有着十分特别的天赋,只要见到过就不会忘。

  朱元璋瞪大了眼睛在等待着朱升接下来的发言,然而接下来却是长久的静默。

  当所有人的目光都跟随着朱元璋转向朱升时,朱升似乎才恍然大悟,于是他又说出了三个字:“说完了。”

  接下来又是一片静默。

  紧接着,朱元璋突然宣布闭会,让大家都回去休息,除了朱升。

  朱升被带到了朱元璋的办公室,只有他们两个人,促膝长谈,从下午谈到晚上,从晚上谈到黎明。

  没有人知道他们都谈了什么,历史上也只是留下了这九个字。然而这对于朱元璋来说却是最为了不起的九个字。

  从此,朱元璋把这九个字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一直以此为指导最终取得了天下。

  甚至于在朱元璋创业成功之后,他还不断的汲取这九个字中所包含的有益养分,用在自己治国理政方面,终成一代帝王。

  我们强调一遍这九个字: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单纯的从字面上解释这九个字并不复杂。

  高筑墙,就是把城墙垒的高高的,让敌人爬不上来,打不进来,这样不久安全了吗?

  广积粮,就是多存粮食。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打仗还能少得了粮食补给吗?就是不打仗,平民百姓不也得吃粮吗?他们这些当官的当将的不都得吃粮吗?常言道,手里有粮才心里不慌啊。

  缓称王,就是说不要着急着称王称霸。我们之前也说过,元朝政府选择打击对象的标准是看你闹的动静大小,而判断动静大小的标准是看你是不是称王称帝。徐寿辉称帝,他就打徐寿辉;张士诚称王,他就打张士诚;朱元璋什么也不称,闷头发大财,他就不管他。

  朱升的这三条建议都是针对当时具体形势提出来的,切中时弊。

  然而细想之下,事情远远没有这么简单。如果真的是这么简单的名词解释,朱元璋根本不需要跟朱升畅谈一夜。

  很显然,这不是名词解释题,这是分析论述题。

  这九个字是三个词,其实还可以用另外三个词来表述,分别是:战略,经略,政略。

  高筑墙,是战略,也可以称为军事策略。

  我们可以先举举例子,喜欢篮球的朋友可能都知道NBA,官方叫法是美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在NBA中流传着一种说法叫做“进攻赢得比赛,防守赢得总冠军”。在足球领域,有一种战术叫做“防守反击”,可谓是百试不爽。

  因为我们这里不是体育科普类文章,对于具体内容我就不介绍了,有不了解但又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查阅资料。我想说明的是,在跟战争最相类似的体育竞技项目中,防守是取得最终胜利的关键。当然不是说,有了防守就有了一切,因为你如果只有防守,没有任何的进攻能力,那你就只能是被动挨打的份,拼死了也只能打个平手,是赢不了的。这里的强调防守是把防守作为第一要务,放在军事工作的最重要位置上,在立足于防守的基础上再去考虑进攻的事情。

  战争跟篮球比赛、足球比赛一模一样。

  高筑墙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就是防守的道理。这里面包含着很多的内容,首先你得有要守御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你的根据地。也就是说你首先要开辟出自己的根据地,要建设好自己的根据地,这个是自己事业发展的基础。其次,要有防守的能力。别人来打你,你如果在没有能力反击击倒对手之前,先要有能力自保,不说自己可以全身而退,但要尽量保证自己不被打残,最低限也要保证不被直接打死,如果直接打死了,以后还怎么玩。最后,还要有反击的能力。防守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的目的是把敌人打倒,而这个必须要求有进攻的能力,就是建立在防守基础上的进攻。

  当然具体防守和进攻的运用要根据你自身的实力和对方的实力来确定。你的实力远逊于你的对手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当然是防守反击;你的实力与对手旗鼓相当或者是稍微超出对手的时候,你可以用攻守平衡的方法;你的实力能够碾压对手的时候,那就不需要什么战略,直接上去就是一顿胖揍就可以了。

  朱元璋那个时候尽管没有NBA和足球联赛能看,但是他对于这些战术的使用也是十分娴熟的。例如,后来跟陈友谅交战中守太平,守洪都,最后决战鄱阳,用的就是防守反击;而剿灭张士诚的时候用的就是攻守平衡;等到建国以后剿灭北元,直接就是全面碾压,追着你打,想怎么打就怎么打。

  广积粮,是经略,也可以成为经济策略。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而资本是政治的保证。资本就是钱,没有钱,一切都是空谈。要来钱,就得靠发展经济。经济发展的如何直接决定着是不是可以有一个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而稳定是社会统治的根本。部队打仗肯定需要钱,需要粮,人民生活也需要钱,需要粮。那这些钱、这些粮从哪里来呢?一般来说有两个路径,分别叫做开源和节流。

  先说这个节流,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节约,不浪费。这个话本身没有问题,但放在那个时候讲是有问题的。因为朱元璋的那个时代,基本的温饱问题都得不到解决,人们没有东西吃,吃树皮,吃草根,吃树叶,有的还吃观音土,最后甚至发展成人吃人。这哪里还会有一点点浪费,你想通过节流去广积粮,那怎么可能实现。

  于是只能开源。

  开源就是开辟新的收入来源。那旧的收入来源是什么呢?在朱元璋起兵那个时代就是抢,部队打到哪里抢到哪里。这样下去怎么行呢?大家都抢,可是东西就那么多,你抢走了,我就没得抢了,一样还是解决不了问题啊。而且我们的队伍是要夺天下的,天天抢来抢去,以后谁还会拥护你?谁还能支持你啊?所以不能抢了。

  不能抢了怎么办?朱元璋想出了两个办法。

  第一个是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让老百姓能够安心种田,努力在他所能控制的地区恢复和发展生产。农业慢慢发展起来了,老百姓手头的粮食渐渐多起来了,不仅自己够吃了,而且还有不少结余。这个时候就可以适当征税,补充军队的军饷和供应政府的财政支出。

  第二个是屯田养兵。简单说就是军队自己种地,搞生产建设兵团,自己养活自己。士兵在战时出战,闲时种田,保证自己的粮食供给,有效的缓解了政府的财政紧张,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

  在屯田养兵方面,朱元璋还树立模范典型,他就是朱元璋手下的大将康茂才。

  康茂才是在朱元璋攻克应天的时候投降的,此后就一直追随朱元璋左右。他打仗是一把好手,此后在跟陈友谅、张士诚的战斗中,包括明朝建国后的南征北战都有他的身影,这里暂时不说他军事方面的表现。

  这里重点要介绍的是他的另外一项才能。他的这项才能就是兴修水利、开荒种田。

  康茂才虽然是员武将,但是对于农业生产方面的事情兴趣十足。朱元璋也了解他的这个喜好,特意为他设置了一个官职,叫做都水营田使,翻译过来就是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主管军队农业生产工作。这个工作康茂才做的非常好,一年就收获了一万五千石粮食,除去他自己部队消耗的七千石以外,结余是八千石,全部供应了其他部队的军需。朱元璋对此非常高兴,对康茂才进行了大力褒奖,并且将他的典型经验进行了广泛宣传。

  从此以后,朱元璋的部队大力搞屯田,不仅有效地保证了部队的军需供给,而且缓解了加在百姓身上过重的赋税,极大的解放了生产力。朱元璋统治地区的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很快在经济实力上就有了极大的提升。

  屯田养兵成为朱元璋保障军需供给的重要手段。

缓称王,是政略,也可以称为政治策略。

  俗话说枪打出头鸟,又有俗话说出头的椽子先烂,这都是在教育我们一个道理,做人一定要低调。

  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你是一棵参天大树,长得好,那明明是自己的事,但风看你不顺眼,就要摧残你。如果你本身就是木秀于林了,还不知道低调,而是招摇过市,那不就是自己找挨揍吗?

  其实在这一点上,朱元璋一直做的都是不错的,他自己心里很有数。

  开始的时候,彭大、赵均用先后称王,他就觉得这种做法很扯淡,跟着他们肯定没有出路,于是就想办法离开他们,自己出去单干。出去单干的时候用的一直都是郭子兴的品牌,慢慢的积蓄自己的力量,但是绝不出头。

  后来郭子兴也想称王,他是想尽各种办法劝说他,总算是劝下来了,这个事情看上去是为郭子兴好,其实里面也有朱元璋自己的小算盘。

  毕竟他也是属于郭子兴这个系列的,如果元朝政府要集中力量对付郭子兴,那他朱元璋是不是也在被打击的范围之内呢?那是肯定的。

  再往后,朱元璋发展的太快了,郭子兴的品牌已经拢不住实力大增的朱元璋了,他还是能够保持低调,没有树立起自己的品牌,而是找到了一个比郭子兴更硬的招牌,就是小明王的大宋政权。

  朱元璋名义上是投在小明王的麾下,做了小明王的臣子。实际上,他根本都不认识小明王是谁,小明王发号施令,他是想不听就不听,不想听就不听。小明王根本控制不了他,指挥不动他。

  然而,小明王给朱元璋带来的实惠却是大大的。因为有小明王在前面顶着,朱元璋就不需要直接和元朝主力对抗,他就能够腾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与陈友谅、张士诚周旋上,用在发展自己在江南的势力上。

  朱元璋就这么一直低调着,也一直品尝着低调的好处。

  等到朱升跟他说了缓称王这三个字之后,他更是恍然大悟。

  于是他就继续低调下去了。

  徐寿辉称帝,他说恭喜;陈友谅称帝,他说恭喜;明玉珍称帝,他说恭喜;张士诚称王,他还说恭喜。

  而他自己呢?

  先是被小明王封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他说不敢当;后来干了江南等处行中书省丞相,他说不敢当;再后来当了吴国公,他说不敢当;又后来当了吴王,他还是说不敢当。

  大家可能觉得,朱元璋不也称公称王了吗?为什么别人称王就是高调,他称王就是低调呢?都是称王,难道还有什么不一样吗?

  当然不一样。

  主要有以下的区分:第一,朱元璋在称公称王的时候,自身的实力已经超过了这个称号,好比说你手下已经有一个师的人马了,但你名义上却还只是个团长。而其他的那些人往往是地盘没有野心大,还没有拿到那个金刚钻,就敢去揽那个瓷器活儿。比如说陈友谅,虽然军事实力上不算弱,但政治基础太差了,什么都没有准备,就着急忙慌的当了皇帝;比如张士诚,虽然比较有钱,但军事力量一般般,地盘大小一般般,自己又没有什么进取心,就老老实实的当个土财主多好啊,非要称什么王,结果弄得元朝也揍他,朱元璋也揍他。

  第二,朱元璋不管是称公也好,还是称王也好,这都不是他自封的,而是老板给的。他始终给自己树立了一个领导,这就是小明王,尽管我们都知道,那个时候的人也都知道,他想当什么都是他自己说了算,但名义上这一切都是小明王给的,都是君主给的。从表面上看,不管他官做得多大,也都不过是个打工的。而其他人可就不一样了,张士诚本来就是自己创业,没有组织会照顾他,他只能自己称王。陈友谅更觉,直接把老板干掉,自己当老板。这样一比较谁低调是不是就更清楚了呢?

  朱元璋就这么一直低调着,一直到他干掉了陈友谅和张士诚。

  而此时,小明王的力量和元朝的军事力量也已经火拼的差不多了。

  这个时候,朱元璋的力量已经强大到不得不称帝了,那也就实在没有继续低调下去的理由了。

  以上才是对于九字三略更为全面的认识,朱元璋当然明白这九个字的重要意义,他从此将这九个字确立为自己的基本方略,并在这九个字的指导下,完成了一统天下的大业。

  因为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所以我们最后再来强调一遍: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在确立了正确的基本方略之后,朱元璋下一步的发展就更加顺利了。

  高筑墙,建立自己的根据地,他基本上已经做到了。

  下一步就是继续扩张,不断扩大自己的根据地。

  他盯上了浙东地区。

  浙东主要指的是钱塘江以东的浙江地区,主要包括现在的绍兴、宁波、金华、温州、台州等地。看了这些地名,你可能会有一种感觉,有钱的感觉。

  这种感觉很正确,而且这些地方不仅现在有钱,在当时也属于富裕地区。

  所以朱元璋把战略方向指向这里,不仅可以继续高筑墙,而且可以广积粮。

  现在的朱元璋在军事上已经十分成熟了,向浙东的进军并没有遇到太大麻烦。

  唯一的麻烦在婺(wu)州,也就是今天浙江金华。当时朱元璋派手下的胡大海攻打婺州,打了好久也没打下来,于是朱元璋亲自率领十万大军前来助阵,最终把城池攻破了。

  其实,朱元璋此行的主要目的根本不是搞军事。

  一个婺州城对于朱元璋来说已经算不得什么大障碍了,打不下来也不过只是暂时的,以朱元璋的军事力量和对方的军事力量对比,打下来是必然的,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退一步说,即便胡大海能力不够,真的打不下来,朱元璋的手下还有徐达、常遇春、冯胜、邓愈、缪大亨等等一大群人可以过来支援,根本不需要朱元璋亲自出马。

  朱元璋此行的主要目的是搞宣传。

  朱元璋在确立了自己的基本方略以后,也就定下了自己的终极目标。他的最终目标是夺天下,当皇帝,所以他一切的工作都要围绕着这个目标进行。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军事斗争,也需要舆论宣传。

  于是在这次出征的路上,朱元璋在自己的军旗上挂了一块金牌,上面写着“奉天都统中华”。等到他进了婺州以后,将婺州改称为金华府,并在这里建立了浙东行省。他在省政府的门口立了两面大旗,上面写了一副对联“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在大旗的两侧还分别有一块石碑,石碑上也是一副对联“九天日月开黄道,大宋江山复宝图。”

  那朱元璋这是什么意思呢?

  奉天就是根据上天的命令,都统就是管理,那奉天都统中华的意思就是按照上天意思来管理中国的广大地区。山河奄有中华地意思是现在整个国家的大好河山已经没有属于我们华夏民族的了。日月指的是明教,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明教要率领大家重新恢复大宋的天下,恢复华夏民族的天下。九天日月指的是天下,黄道代表的是好日子,所谓黄道吉日,这句话就是说重新开辟天下的好日子来临了。最后一句就不用解释了,简单说就是重新恢复大宋江山。

  核心意思就是我们要统一全国,恢复大宋江山。

  合理吗?话说得合理,但朱元璋说出来不合理。

  谁能奉天?谁来都统中华?谁来重开大宋天?

  当然是皇帝奉天,当然是皇帝都统中华,当然是他大宋的后裔重开大宋的天。

  符合这个标准的是谁?

  肯定不是他朱元璋。

  不是他的活他又要干,矛盾吗?纠结吗?

  矛盾,但是不纠结。因为朱元璋是故意的。

  我们知道朱元璋是缓称王的,但这只是一个策略,是做给敌人看的。对于他来说,除了要面对敌人以外,还要面对自己的手下以及自己统治下的万千百姓。他需要告诉自己的手下和治下的百姓他虽然不称王,但他不是没有雄心,不是没有壮志,不是没有长远规划,不是安于现状的人。他需要给所有支持自己的人目标,给他们前进的方向。

  于是借助着这次出征,他把自己长远的战略规划以一种巧妙的方式传达出来,让所有人都知道,跟着朱元璋干是有前途的。

  进军浙东,实现了了朱元璋军事占领和政治宣传两个重要的目标,但却并不是朱元璋的最大收获。

  朱元璋在浙东最大的收获可以说完全是个意外。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5,386评论 6 479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7,939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1,851评论 0 34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953评论 1 27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971评论 5 369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784评论 1 283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126评论 3 399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765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3,148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744评论 2 323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858评论 1 333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479评论 4 32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080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053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278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245评论 2 35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590评论 2 343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