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和朋友出去,看到工人们正在修剪操场旁边的小树。锯掉它原本向旁处生长的枝桠,几乎只留下笔直向上的躯干。朋友说“你看,他们好可怜啊。”我看着那些笔直向上的树,“我们不也是那样长大的嘛……”朋友沉默了一会“我觉得它们这样一点也不好看。”
从小到大我从不同的老师嘴里无数次听到过一句话让我由今都印象深刻,大家应该也都听过吧,那句话是这么说的:“我们老师就是园丁,我们的义务就是把你们歪斜的枝桠砍掉,让你们向上。”多么相像的画面啊?于是我们听话,懂事,努力学习,学会理解家长、理解老师,成长为一个大人眼中的“乖孩子”,人们眼中的“老实人”。树桠要砍掉,树会长得更高,我知道。这让我想起了前几天独自去影院观看的《狗十三》了。(⚠️下文存在剧透)
我们看过无数写“青春”的电影,比如《左耳》,甚至《芳华》都让我无法共鸣。世上也许有少数几个人是“何小萍”,是“李珥”,是“黎吧啦”,但世上一定有千千万万个“李玩”。我也是“李玩”。
父母离异,李玩从小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重男轻女的家庭里父亲又和再婚的老婆生了一个弟弟。为了营养,每天早上奶奶都会为李玩烫上一碗牛奶,即使李玩乳糖不耐。影片开篇就是李玩对自己“乐观的安慰”,不能去物理小组也没关系,反正物理老师也跟自己不对付,往下看原来是因为父亲为了成绩,强行把女儿“物理小组”的志愿改成了“英语小组”。于是李玩跟父亲怄气了,我也怄气,为了让李玩开心,父亲给李玩买了一条小狗,也不问李玩喜不喜欢。李玩给它取名--“爱因斯坦”,因为李玩喜欢物理。后来“爱因斯坦”丢了,李玩一个人在夜里着了无数个门头,掉了无数的眼泪,然后她找到了吗?然后她“得到了”一个假的“爱因斯坦”……
全片使我最难受的片段之一是李玩不接受“假爱因斯坦”闹脾气,使好几年都不曾出门的奶奶出门寻她迷了路,被父亲狠狠的揍了一顿。这个场面也许并没有引起我多大的反响,真正赚足了我的纸巾的是之后父亲把李玩抱在腿上说的那些“道歉”的话。父亲说“我最近工作压力大”;说“找到了狗就不要再闹”;说“爸爸心疼”。我也心疼,我心疼李玩再无处辩白、无人问津的委屈,我也心疼无法理解女儿的父亲。
我从不和我的妈妈发火,但我们曾有过这样的一段对话——“女儿,妈妈有时候总觉得对你有些愧疚。”我问为什么,她答“因为好像总是你在迁就我,理解我。我觉得自己是个很不成熟的母亲。”我记得我是这样说的“妈,你如果做不到,那我去理解你就好了。但是如果有一天我真的有些生气难过了,您也不要不开心,因为我理解你,不代表我就不会感到委屈了。”
“我理解你,但不代表我不会感到委屈。”这句话我真的是时隔了多少年才敢同妈妈说出来,那时我的母亲已经“长大了”,开始学会“反思”。
我又想到前段时间台湾的一部有关教育的电视剧,叫《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上面夸大的无数父母与子女之间因为思想和教育产生的矛盾每每都会使我的心口觉得堵。记得第一集是一个如同得到了游戏中“金手指”一般开挂的遥控器,可以使时间倒流。于是她在每一次觉得儿子犯错之后都把时间回到犯错之前的那天,甚至把上补习班的时间不断重复,为了复习。最终儿子终于成为了她想要他成为的样子。一个洁癖、绅士、事业有成的年轻人。当然,在儿子丢失了爱好、友情、甚至爱情之后。我能说这不是爱吗?这是啊,这是一个母亲的“望子成龙”,多么普遍,我甚至不禁脊背发寒。我想倘若世上真的有这样的遥控器,应该有不少父母会用吧。然后他们会说出那一句亘古不变的台词:“孩子,即使你现在会恨我,将来你也一定会感激我的。”
也许有时候真的会的,我感谢妈妈小时候在我走路的时候会常备一个巴掌,让我拥有了现在的气质。但有些,我们只是接受了。
就像父亲给李玩报了英语系,因为这样会提高成绩,即使李玩真正喜欢的是物理,李玩最后接受了。
就像后妈给李玩找了一只假的爱因斯坦,这样李玩就不应该再瞎闹,爷爷奶奶就不会跟着糟心,最后李玩也只能接受了。
这个例子也许不大一样,父亲间接的造成了爱因斯坦的死亡,在之后对李玩物理得奖(大家懂我为什么加粗哈)的“庆功宴”上,叔叔为刚刚失去“爱因斯坦的”李玩点了一道“红烧狗肉”说是这家店的招牌,让李玩尝尝……李玩也接受了……父亲感动极了,觉得自己的女儿长大了,女儿真的长大了吗?李玩是长大了,她被驯服了,磨平了所有为自己抗争的棱角,变得麻木、听话,于是在家长的眼里,她终于变得懂事、乖巧,成为自己的骄傲了。又有多可怜呢?我们,不都是这么过来的吗?
影片的后来,李玩重新见到了爱因斯坦,真的爱因斯坦,但她没有去追,只是淡淡的和身旁的表姐说“刚刚那只狗,好像是爱因斯坦。”表姐急忙拉她去找,但爱因斯坦却认不出她们了。我以为李玩会难过,会像以前一样抱着表姐哭泣,但她没有,她还是淡淡的甚至带着一些微笑“我刚才还怕它会认出我,向我扑过来,但还好,它没有。”最后就剩李玩一个人走在巷子里了,僻静无人的时候,她终于是哭了,我心中先是一紧,再是一叹---李玩还是长大了...多真实呢?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也不再在人前哭了?爱因斯坦是不认识她了,因为她已经不再是从前的那个李玩了。她在不断的失去中被迫成长了,被迫了接受了父母的“爱”,被迫的告别了所有叛逆,变成了长辈们喜爱的样子。
最后的最后,李玩来看她的弟弟滑冰,又是一次可见的轮回。乳糖不耐的小男孩在教官眼神的注视下喝下练冰场为每个孩子准备的牛奶,小小的孩子在滑冰场上一次次的摔倒,教官教育他要自己爬起来,他哭喊“我起来了我还是不会,可是我起来了我也还是不会……”然后一遍遍的自己起来又摔倒,再起来,在摔倒,再哭,然后再试着起来……他伸手想要抱住教练,但得到的只是“你要自己起来。”是啊,我们都是这样自己站起来的啊……
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磨平棱角,我就像那棵砍的笔直的树,一直是老师家长眼里,乖巧、懂事的孩子。但在这个我终于可以有些自己决定的空间的年纪,我想要努力做一个,自己喜欢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