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别人而活。表面上这好像是一种牺牲精神,为别人而忽略了自己的大爱无私。但实际上这不过是高尚的借口下隐藏的自我满足而已。
因为大多数人,对他人好都是有隐藏特定要求的。只是很多人身在局中,自己感觉不到而已。
这就导致了很多亲密关系,在最开始荷尔蒙上头的热恋期,发现两个人非常的合适。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个人却越来越不合拍。大家以为是爱变质了,实际不过是荷尔蒙减弱后,彼此的认同游戏渐渐暴露出来,大家开始认真审视彼此的真正关系了。
其中,最常见的就是:
我对你这么好,你为什么不能像我对你这么好那样对待我?
我对你这么好,你为什么不能听我的?
很明显,很多人对别人好,都是要求回报的,还要求必须是一种特定的自己喜欢的方式的回报,否则,就是辜负了我对你的好。
比如,父母与孩子。
因为常年与学生和家长打交道,我很明显的感觉到,散养的孩子很具有个性和创造性。而被父母带在身边,连买文具买零食都是家长陪同的孩子,就像工厂批发出来的一样,逆来顺受,大多都有些畏畏缩缩,缺少主见,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
而产生的原因嘛,通常都是这样的:
——妈说,你喜欢什么就拿什么,妈都给你买。凡是对学习好的,妈都舍得给你买,你就只管好好学习就行了。
——妈说,你选这个没什么用?哪种笔都一样用,这个就是好看点。你去,你去挑个好用的笔。
——大宝,妈说,这个笔看着还不如你家里那根好呢?好用的笔咱家里都有一根了,要不你再选选别的?
——妈说,喝饮料不好,你去拿瓶水去,妈付钱。
——儿啊,要不咱们还是回家喝水吧,离家这么近。买瓶水没必要。
——妈说,这个雪糕全是冰,有什么好吃的?吃了肯定肚子疼,咱听话,别买雪糕。
最后,孩子什么都没选上,家长很开心的带他走了。她觉得是为孩子好,但是实际上,是一直在操控孩子的选择权罢了。我说了我为你好,你就必须听我的。孩子最后条条都按她说的做了,她就非常开心。因为她觉得有了她想要的回报。
这就是典型的“父母觉得自己对孩子好,孩子就必须听自己的,否则就是不听话,脱离了掌控”。
而长期受家庭的影响,让这个孩子在与同学交往中,也出现了类似的现象:我听某某某的,某某某就会对我好。他依然习惯听同学的,依赖同学。他觉得这样他就会有很多好朋友。
归根结底,这些都是认同性投射的结果。我们很多成年后的行为模式都有童年时受家庭环境影响的影子。不修正,始终会受影响。
我想,这些才是那句“要先学会爱自己,才能真正的爱别人”的真正原因吧。
不正视自己之前,谈“爱别人”都不过是一厢情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