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真实胜过完美,一旦我们懂得什么是真实,如何接受自己的真实,如何跟自己真实地在一起,就会深刻地感知到真实是比完美更好的东西。
2.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程度与接纳痛苦的程度成正比。
3.当你的人生遇见各种不幸,你会产生一个很本能的感觉,这个感觉就叫作悲伤,悲伤也许是所有的感受中最重要的一种。你能否让你的悲伤流动,意味着你是否能够真的接受人生的真相,你是否真的有智慧。
4.弗洛伊德说过,一个人能否合理表达自己的攻击性(愤怒)是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准。
5.你真正恐惧的是悲、是丧失,比如,你越是没有安全感,就越害怕一个人离开你。
6.无论你现在怎么痛恨坏习惯,它一定曾让你获益。——袁荣亲
7.某一方式让自己在过去得到了很多好处,自己现在就会无意识地去习惯它,运用他。——袁荣亲
8.人就是非理性的,人们都是根据自己过去有限的人生经验总结出自己的人生信条,这些信条发展出的自动思维左右了我们现在的行动。这听起来很荒诞,但这就是事实。——袁荣亲
9.每一个旧习惯对应着的神经回路是无法消失的,只能靠新习惯打造更强大的神经回路,用新的神经回路去战胜旧的神经回路。
10.痛苦本身其实只是一个信号,只是告诉我们,问题发生了,我们应该去改变。如果只是一味努力降低痛苦,逃避痛苦,那就是在逃避问题自身,这并不利于心灵的成长。
11.我们可以有无数种方法降低痛苦,逃避痛苦,但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一种:直面痛苦,认识痛苦的意义,领悟到问题的来源,并由此成长。
12.当我们把一切焦点放到问题上时,这个问题就会成为我们拒绝成长的一只“替罪羊”。
13.童年时产生过太多的分离焦虑,会令一个人产生眼中的心理问题,让他难以信任别人。然而,童年时的分离如果被严重压抑,那么这个孩子也会产生严重的问题,他学不会捍卫自己的心理疆界,也学不会适度地表达攻击性。这就是焦虑的两个关键内容:为得不到爱而焦虑;为得不到自由而焦虑。其它的焦虑形式,只是这两个内容的延伸而已。(强迫症和恐惧症,多是分离攻击被严重压抑)
14.人生的悲剧本身并不一定会导致心理问题,它之所以最后令我们陷入困境,是因为我们想否认自己人生的悲剧。
15.你坦然接受了悲惨的人生真相,你不再去否认,也不再去和这注定不可能改变的事实较劲。当你做到这一点时,你的心理能量就获得了解放,它们以前被你投注到外界的人和物上,但现在,这能量回到了你自己身上……
16.深深地伤害一个孩子是一种毁灭性的行为,许多儿时被严重虐待的人,成年后经常会有自虐或虐待他人的行为。
17.只有当你缺乏理解的时候,才有掌控的必要。如果你已经把事情弄得很清楚,自然就不需要掌控了。——克里希那穆提
18.控制欲望太强的强人们,要么他们亲自制造苦难,那么在他们所谓的盛世后,接着就是巨大的苦难。
19.对世界而言,控制欲望是万恶之源。
对个人而言,控制欲念是万病之源。
20.失去一个亲人,这事痛苦吗?不适。这只是一个事实,围绕着这个事实所产生的体验才可能是痛苦。
21.不是事件导致了体验吗,而是你对事件的看法导致了体验。
22.如果在一个关系中,你付出了,那么你会很在乎这个关系。
23.如果一些感受在自己身上产生了,就必须接纳他们,认识他们,这才是自我和谐之道。
24.好的愤怒,直接捍卫了你的个人空间,并最终阻止了一个好的关系向坏的方向发展。……好的愤怒,针对的必须是导致你愤怒的那个人。你对这个人的愤怒,你才能捍卫自己的空间,并且愤怒地表达才回有效果。如果这个人惹了你,你不敢对他愤怒,你跑去把愤怒发泄到其他人身上。那么,你发泄得再厉害都没用,因为对象选错了,那样愤怒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25.抑郁症常源自两个方面:一是重大的丧失;二是压抑的愤怒。
26.很多孩子的自杀倾向,看似是攻击指向自己,其实真相是指向父母的愤怒被压抑了。只有这愤怒能重新指向父母,对自己的攻击就会停止。
27.拯救一个徘徊在自杀边缘的孩子可分为几个步骤:
.让他明白,抑郁很可能是对愤怒的压抑;
.帮他发现,愤怒从何而来;
.学习表达愤怒,若愤怒果真主要是针对父母,而父母也愿意,让父母主动像孩子认错;
.重新认识到父母对自己的爱、自己对父母的爱。
要最终的拯救,必须达到最后一步;若只是想化解自杀的动力,让他学会表达愤怒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28.爱的关系中,付出和接受的循环被破坏,很多时候不是因为不愿意给予,而是因为不愿意接受。不愿意接受的原因也并不如我们想象中那么伟大,恰恰相反,是因为我们不愿意承受内疚。
29.从情感上来看,单纯的“付出者”其实并不伟大,他们不计得失的付出,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自恋。“付出者”过分地追求“问心无愧”,过分地迷恋清白感。
30.内疚的产生,源自付出与接受的失衡。内疚的产生,其实是在提醒你该补偿对方了。
31.在关系中扮演一个单纯的付出者,其实是拒绝对方的补偿,从而破坏了对方化解自己内疚的努力,内疚不断在对方心中郁积,最终这内疚成为一种愤怒。
32.我们拒绝一个人的付出,其实也就是在拒绝与这个人建立关系。如果我们拒绝所有人的付出,那无疑就是在拒绝与所有人建立关系。
33.最好的关系是彼此慷慨地付出和坦然地接受,通过这种交换,双方接受和付出达成了一种平衡,且彼此都感到自己在这个关系中富有价值。
34.马丁·布伯说,关系有两种,一种是我与你,一种是我与它。当我将你视为满足我的需要的工具与对象时,这一关系就是我与它。当我没有任何期待与目的,而是带着我的全部存在与你的全部存在相遇时,这一刻的关系就是我与你。
35.如果说自信是“内在的小孩对获得内在的父母的爱充满信心”,那么自卑就是“内在的小孩对获得内在的父母的爱没有信心”。
36.通常而言,童年得到的爱越多,一个人就越是难追。相对而言,童年得到的爱越少,一个人就越容易追,不过,他是一开始容易追到,但以后会很难相处,因为他会过于敏感。
37.死亡不是我们人力所能左右的,但爱却是。
38.情绪化和过分自控是一个维度的内容,自卑和追求优秀也是一个维度的内容。自控是为了压制情绪化,追求优秀是为了逃避自卑。
39.斯科特派克说,我们不能剥夺别人从受苦中获益的权利。意思是,每个人都会在受挫中成长,这是极大的收益,如果心理医生替来访者承担问题,那就剥夺了来访者通过自己解决这一问题而获得成长的机会。
40.不含敌意的坚决,即在与别人发生冲突时,自己不陷入负性情绪中,同时又坚守自己的立场。
41.一个人的自我若以自己的感受为中心而构建,即真自我;一个人的自我若以别人的感受为中心而构建,即假自我。——温尼科特
42.追求人格的自由,结束已经发生的事实对我们心灵的羁绊只有一条途径:接受已经发生的事实,承认它已不可改变。你对它的纠结结束了,你也由此获得了自由。
43.想结束这些不幸的事情对我们的影响,从而令自己的心灵获得自由,我们只有一件事情可以做:接受!所谓接手,即直面我们人生着欧诺个的所有真相,深深地懂得,任何事实一旦发生就不可更改,而且不管多么亲密的人,我们都不能指望他们为自己而改变。
44.什么叫存在:就是我选择,我活过,我按照自己的意志为自己的生活做选择。
45.当举动是出自想象和情感而不仅仅是物质世界的需要时,它可以成为某种仪式。你照看菜园可以是因为需要蔬菜,但也可以说想和大自然紧密联系;你把房间弄得洁净漂亮,可以是一种习惯,但也可以是为了心灵的安宁。——托马斯·摩尔
用灵魂来导向自己的行动,你就会觉得更有仪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