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决定再次写点东西记录那些看过的内容与感受了。参加了学院的读书俱乐部,每天半个小时,到现在我也已经忘记多少天了,仅昨天想要调整没有打卡。读了卢思浩的你也走了很远的路吧,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店,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看每本书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这次俱乐部规定的读后感主题是成长,我不知道自己想要写的这些东西能不能够算得上围绕主题,但边读边思考也是一种隐形的成长吧。
你也走了很远的路吧,喜欢卢叔叔(估计他又要想打我们了)还是因为他的荔枝,相约周三,世界是一封情书,和老卢聊聊最近发生的事儿,聊聊让自己烦恼的问题,也没有什么特殊的事情,就像朋友一样说说话。听说卢大来我们学校演讲签售,便肯定要与他见见面,说说话,当然也如愿以偿,老卢说对我说我们都足够优秀,而且我们会越来越优秀。
还记得他说过的喜欢就去表白,你们相遇不是用来错过的,虽然现在在我们这个年纪也经历了不少,像这种别人看来略显天真的话,我们都会笑笑说矫什么情啊,可是不是还有很多人就默默错过了嘛,明明把一个人放在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可是什么都不说一句。刷微博刷到别人对老卢的感谢,我觉得他的话能够影响到别人并帮助别人,这或许就是一件令人幸福的事情吧。从愿有人陪你颠沛流离到你也走了很远的路吧,我并没有看过他多少书,以后也不一定会坚持,我能坚持的或许就是听他的荔枝,普通的聊聊生活每次都能够给我很多前进的动力。
你也走了很远的路吧,内容我就不再复述,都是作者经历或者身边的一些故事,有喜有悲,有失望难过,也有幸福感动。平常不平凡,即使生活再平淡,也会有让我们一辈子难以忘怀的事情,而这些事往往能够让我们成长,更加珍惜那些陪我们成长的人,抑或朋友,抑或亲人,抑或陌生人。有人说心灵鸡汤的文章值得读吗,要我说,读读没有什么不好的,但是读完请不要忘记调整心态继续前行。
分享前段时间老卢在微博写的长文中的几句,希望共勉。
只是如果生命是一本书,旅行就是一张夹在书里的明信片。它没有改变你的生活处境,改变的是你的心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出去看看,是为了更好地回到生活。
来来回回终于把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店彻底读完了,因为不是连续看的,中间好多地方脑袋瓜子都转不过来,又返回去看。也算明白了为什么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看东野圭吾的小说,前面也看了不少他的作品,放学后,白夜行,嫌疑人X的献身以及一些更早期的作品(简书应该也有记录一部分),都让人觉得经典啊,而不是枯燥乏味,即使像是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什么,也会让引起很多人的共鸣。
我们每个人生活都有烦恼,可是是否每个人都有一个可以倾诉的人呢?万万没有想到让我印象最深的,居然是我最先看到的那句宣传语:现代人内心流失的东西,这家杂货店能帮你找回 不是推理小说,却更扣人心弦。其实很多事情我们不是没有答案,我们只是还没有发现答案。来咨询烦恼的人往往内心已经有了一份想要坚持的决定,只是他们会有一丝犹豫与束缚,最后的建议他们也未必会采纳,但是通过交流,能够帮助他们找到他们自己内心最初的坚持也是值得的。
人无法独自生存,要相互支撑才能活下去。有时我们彼此之间互相伤害,抑或互相帮助,但也正是通过这样我们彼此之间联系更加紧密,感恩遇到的每一个人,他们让我们变得更加完整。所以12月29日上映的解忧杂货店你要去追吗?
下面的我写的东西你大可随意发表你的意见,我也不必吝啬自己的文字。
看了王小波的散文集沉默的大多数,我想谈的也只有沉默的大多数。前面一篇简书已经谈到部分我看到这篇文章的感受,但是更多的涉及到自己感情方面,不想让我喜欢的人尴尬,暂时会进行加密处理。我想这篇文章给我的冲击力真的太大了,仅仅书开头第一篇就读了好几遍,我们绝大多数中国人太习惯沉默了。
江歌,豫章书店的事情,还没有彻底过去,其实很多事情,我也说不清楚应不应该让它过去,作为“无关人”的我们过去了,可是家人呢?为什么社会还不如自己想象的美好?为什么当人性丑恶的一面表现出来时可以丑恶到那种程度。最近发生的“三种颜色事件”,有一个朋友看到这个事情的时候,边看边哭,我在旁边不知道如何安慰,如朋友说的那样,很多时候我们在为此事悲伤的同时,更多伤心的是我们的无能为力,难过自己不能为他们做什么。后来有在空间,朋友圈,微博看到很多人的想法,庆幸我们国人们不再那么沉默,很多不为人知的事情,需要当事人发声,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发声,那些勾当,难道说我们沉默不语就代表社会进步了?保护好我们的孩子,也保护好我们自己,家人朋友与自己善良的那一面吧。
大多数人的沉默与微博上无休无止的语言抨击之间的矛盾,其实有的时候也会让人心累,希望理智发声。
摘录:
自从我辈成人以来,所见到的一切都是颠倒着的。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下面,始终有个沉默的大多数。
常读常新,体味常识与思维的乐趣,知道灵魂丰富的人应有的样子。
王小波是一个灵魂丰富的人,也是一个灵魂受着某些念头煎熬的人。他常常心中郁结,有一种非要找个出口宣泄一下不可的冲动。正因如此,他写出的东西才好看。王小波的杂文是值得反复细读的。真正能思想的人并不多,能从思想中得到快乐者更是寥寥,王小波就是其中一个。这些文章游走于个人与人类,外向与内省,幽默与严肃,情感与理智,常识与哲学,逻辑与悖谬的多重张力之间,形成了他风格独具的“小波体”。在当代中国作家中,从来没有人像他那样获得过数不清的赞誉和追捧,他反对“愚昧”和“无趣”的主张已经成为无数青年的生活信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