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班督导组学习的时候,我的导师阿诺德说:“关于督导的书籍和相关的文章不是很多”。当时我就有一个想法,如果可以,我想为这个领域做点什么。或者是一些感受,或者是一点分享,或者仅仅提供一些视角。为自己和同行或者后来的人提供一点角度来看,思考。探索。
首先,我想分享自己被督导的经验和感觉,很有幸的是,从一开始,我遇见的督导师是来自哥伦比亚大学的林奇老师。他一头白发和白胡子,第一眼看见你会以为遇见了圣诞老人,他开玩笑说:“康伯格会说他是一个太仁慈,太温和的治疗师”。但是,作为他的学生,我会感觉到他的仁慈和温和本身就有疗癒的功能。
他从来不会在督导的过程中咄咄逼人,不会让呈报个案的人感觉羞愧难当,自愧不如,他会告诉你,在治疗的过程中,没有完美的回应,但是有不恰当的回应,我们不必要追求完美的回应,但是要避免不恰当的回应。其原理是因为我们可以是不完美,就如同我们的父母,他们可以不完美,但是如果不恰当的回应,可能再次创伤我们的来访者,就如同我们的父母一样,即使他们心里是爱孩子的,但是不恰当的养育方式,可能让孩子感受不到爱,甚至更多的的感受到的是焦虑,恐惧,伤害!
我一直喜欢这样一个观点,我们需要尊重他人,因为我们需要他人的尊重,我们需要理解他人,因为我们需要他人的理解,在生命的旅途中,我们要允许自己看见别人的犹豫彷徨,因为我们自己也会犹豫仿徨。
做为督导师,我们需要看见来访者,看见我们的治疗师的犹豫彷徨,并且有能力去抱持理解他们的犹豫彷徨。帮助治疗师理解他们的来访者的同时。也可以感觉到自己被支持,被滋养,被理解和被督导师当成真正的人被尊重。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年轻的,对个案感觉焦虑的没有经验的治疗师本身就没有在被督导的过程中得到足够的被尊重,被看见,被理解和支持,他是没有办法去真正尊重,看见,理解,支持他们的来访者的。
所以,我寻找督导师的过程是很谨慎的,因为人生的第一个导师对一个人很重要,我们人格的形成和我们的养育者息息相关。我们工作的风格也会深受我们的导师的影响。
我在亲子讲座中喜欢和家长们沟通一个理念,我们不能要求我们的孩子拥有我们自己没有的东西。同样,我认为不管是个人体验还是个案督导。这种关系,应该是一种健康,滋养,让来访者或者治疗师更加稳定的,安全的,健康的,懂的在生活中还原我们与生俱来的趋乐避苦的本能,修复我们的来访者在成长过程中从被虐施虐中追寻隐密的快感这种扭曲的关系模式。但是可怕的是,现在网络上有不少治疗师推崇一种被虐的督导。还有不少人称,感觉被虐的酸爽。这让想起一个词,强迫性重复。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种认同虐就是爽的治疗师,在治疗过程中会不会对自己的来访者施受虐,就好像一个认同父母打我骂我就是爱我,这样一个人长大成人以后,会不会认同父母打是亲,骂是爱的模式去虐自己的孩子?
一个足够好的督导,不会因为要显示自己多么高明而去挫败,贬低来寻求专业支持的治疗师。也不是要让你的来访者觉得你有多可爱,而是让他们感觉到他们被理解,被支持,被尊重,然后他们再以相同的力量去支持,理解,尊重他们的来访者。这应该是一个督导师最基础的能力和态度。